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破解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难题。针对当前腐败群体集团化、腐败方式变异化、腐败手段智能化、腐败行为期权化等新趋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尊重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规律;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的科学体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手段,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程度;以创新廉政制度建设为重要基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保障,切实提高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度是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和认可的程度,也是衡量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依据。而影响政府公信度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政府腐败状况,为此,如何预期、感知和惩治腐败也就与政府公信度息息相关。透明国际企图以普适的价值观来评价各国廉政状况存在明显的缺陷,结果也极不科学。我们应该积极回应,同时对我国的腐败预期和腐败感知给予正确引导,并加大腐败惩治的力度,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作为当前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极具消极影响的问题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的含义进行界定 ,并对腐败参与人的经济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受贿和贪污两种腐败行为的模型推导 ,得出结论 :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构成了腐败的动力基础 ,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是造成腐败的体制根源 ,国有资源产权不明晰构成了腐败的诱致性因素 ,促使了腐败的多样性发生。正是这些经济因素构成了腐败的经济性根源  相似文献   

4.
教育腐败影响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与民族未来。因此,准确认识并有效治理教育腐败是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文章从教育腐败的界定、发生的原因、表现、危害及其治理之策,对近年来的研究予以综述,并提出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民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民众漠视腐败现象,无形中民众纵容了腐败现象。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防患于未然,是最佳的反腐倡廉途径和手段。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增加科技因素,创新防治腐败工作模式,依靠群众力量,形成防腐合力。  相似文献   

6.
反腐新视点:福利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权部门与垄断行业存在的严重的“福利腐败”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福利腐败”显然有失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追求方向南辕北辙。但首先必须准确界定“福利腐败”的内涵与外延,福利并不等于腐败。对于“福利腐败”的治理要实行“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7.
缺失与完善:腐败治理的问题分析与应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腐败治理已经取得突出成就,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缺失,主要表现为倚重思想教育而疏于利益保障、强调以权治权而人治现象突出、监督的原则性强而实效性弱、事后惩治力度大而事前预防功效差、政府高度重视而民众参与不足、偏好运动式惩治而忽视制度化反腐等。基于反腐倡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党和政府需要更加系统地抑制腐败产生的动机、更加努力地减少腐败存在的机会、更加坚决地校正腐败结果的影响,从而取得腐败治理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关于腐败,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均有界定,有可取之处,亦不乏缺陷,唯有从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方面概括较为科学.腐败根源常见有道德根源论、文化根源论、经济根源论以及权力制度根源论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诸说归于人性和规制一宗,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9.
关于腐败的界定和腐败产生的根源问题,当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当中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作了简要的综述和评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结合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对腐败的内涵及其相关要件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特点,谈了一些看法。试图从社会历史、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力求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当前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增强大家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针对性,并充分认识开展这一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教育腐败,并着重分析教育腐败产生的原因。文章分析认为,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和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腐败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现实原因;教育腐败的查处概率和私人成本过低是个体选择腐败的重要因素;公共权力运行失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是导致教育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教育腐败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寄生在我党肌体上的毒瘤,反腐倡廉是纯洁我党肌体的良方。惩治腐败固然重要,但是预防腐败更为重要,透析腐败现象背后的人性基础,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自觉地增强其防腐、抗腐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贪污罪的认定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对行为人侵犯的对象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贪污罪犯罪对象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贪污罪。在现今司法实践中,对贪污罪的犯罪对象的认定必须以刑法规范为依据,深入分析贪污罪的犯罪对象,特别是对某些比较特殊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确保司法机关在贪污罪的认定上能够准确地进行认定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对反腐败斗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反腐败斗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其中,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体制的思想,既要持久作战、又要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思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创新之处。这些理论创新解决了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力量、工作方略、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重大问题,是十多年来反腐败斗争整体推进、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反腐败斗争规律的重要成果,对于我党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斗争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注重同腐败分子作斗争,措施日臻完善,卓有成效、举世瞩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腐败工作:廉洁为公教育;党内民主、军事民主和根据地人民民主并重探索制度监督;抓大案要案;领导以身作则。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反腐败工作:民主反腐;加强思想教育;运动反腐;完善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三大体系,提出了党代表常任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工作:提升反腐倡廉建设地位;初步形成制度体系;加强了组织保障;治理难点;查办大案、要案振奋人心;形成了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新时期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反腐倡廉新理念与举措。党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启示:提高认识,坚持正确方向;立党为公,执纪为民;整合资源,服务中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制因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腐败治理过程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局限,因此,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制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在腐败治理过程的不足,即构建德法兼治的治腐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治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腐败利益观是腐败主体对于利益的整体认识 ,是腐败行为产生和蔓延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核心思想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错位”,重要内容是将市场经济种种原则“越位”,并凸现享乐、贪婪、攀比和补偿等若干畸形思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以下放权力为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对推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权力失范,腐败现象呈蔓延的趋势。权力制约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规范权力运用、遏制腐败蔓延、实现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腐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领导干部受到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蜕化,对权力的不当使用缺乏有效的制约,应该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制度,以制止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腐败决策包括无风险条件下的决策与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在无风险条件下,腐败必然大规模发生,而在风险条件下,执权者决定腐败与否取决于他对腐败纯收益的评估。对于政府反腐败的决策,是在对腐败者构成风险的条件下减少甚至制止腐败的决策,决定其效果显著与否的关键环节是监督,而监督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与监督成本的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20.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和政府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是反腐倡廉的主要对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视领导干部配偶在家庭促廉方面的积极作用。领导干部配偶要在反腐倡廉中担好"家庭纪委书记"角色,切实筑牢家庭反腐倡廉的防线,监督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努力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防范腐败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