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十二音作曲体系自勋伯格创立以来,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与传统作曲技法是相悖的。从十二音的旋律构成、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五大方面来浅述十二音作曲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在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音乐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十二音作曲技法对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进一步革新,弥补了传统音乐体系僵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钢琴小品六首》确实勋伯格成熟阶段前的探索期,又称为"无调性"时期(晚期浪漫主义向十二音作曲技发的过渡时期),本文就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平均作曲在《钢琴小品六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音乐工作者在相关音乐的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术是现代作曲家勋伯格所创。这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技法之一。以《钢琴组曲》(0p25No1)为例分析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郭蓉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110-115
贝尔格从对十二音的创作开始,通过在困惑中的探索,逐渐形成一些惯用的手法。他的十二音音乐和勋伯格、韦伯恩不同,在音乐中既有纯十二音语言,也有自由无调性,甚至还有纯粹调性的段落,还有各种神秘数字和象征意义的结合运用。通过探讨贝尔格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特殊之处,以寻求贝尔格的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勋伯格确立的十二音技对现代作曲的影响归法,既开拓了现代音乐创作的新方法,同时也饱为后世所争议。本文通过对十二音技法的演进和其带来的思想冲击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十二音技法纳整理,对现代音乐的初学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二音作曲法是西方现代音乐中重要的作曲法之一,它废除了传统调性音乐中的中心音的重要性,打破了流传数百年的作曲技法,从根本上摆脱了调性的束缚,开辟出新的音乐天地。十二音作曲法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建构音乐的方法,它标志着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和“社会性的存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宏观视角探求十二音技法(twelve-tonetechnique)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对20世纪的这一典型的音乐现象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十二音技法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首先产生于德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十二音乐的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其音乐表现出与传统音乐形式的对立,主张取消调性与主音.十二音音乐是用"序列"写成,并在音乐中贯穿使用.本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公开发表,此后,便不断涌现.在创作中,如何使十二音音乐五声化是音乐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二音"作曲技法随着远洋留学生带回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忠镕在这一阶段写作了以"十二音"为技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歌曲选自东汉时期同名古诗《涉江采芙蓉》,罗忠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以及作曲技法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和声还是旋律,以及十二音音序的选择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罗忠镕先生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使其成为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笔者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第四弦乐四重奏》作为功能调性体系逐步走向衰弱和瓦解的结果,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作曲技法,模型音乐作曲技术,是选用三个或四个音组成的一个和弦式样的模型作为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因为没有中心音,所以也常常被称为"无调性音乐"。本文将用模型音乐作曲技法分析巴托克作品,研究其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异同,同时以音级集合分析作品材料。  相似文献   

10.
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体系"是纷繁芜杂的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十二音技法是勋伯格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的体现,十二音列体系是19世纪晚期以来变化音体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赋予了勋伯格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使其成为"进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勋伯格的《钢琴组曲》Klavierstuck Op.55a是作曲家序列音乐技术的成熟之作;作品以十二音序列替代传统调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比,平衡,统一原则的奏呜曲式,这部作品中,序列主义的“强化了的主题一致性”取代了传统意义中的“调性”成为音乐中基础性的因素;作品中正、副主题的鲜明对比,展开部中的积极展开,再现部基本序列的回归,序列的组合严谨,序列布局与曲式的功能协调一致,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十分明显;传统的分析方法反映了作品的序列前景布局及序列与曲式结构的表层关系,而申克式的分析方法则揭示了作品的背景结构和深层的序列内涵,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因为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西方音乐,由于受到社会变动、经济复苏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极其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形态。本文将借20世纪西方新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并以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新音乐”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反传统”思想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西方音乐,由于受到社会变动、经济复苏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极其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形态。本文将借20世纪西方新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并以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新音乐"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反传统"思想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作品分析是钢琴演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及乐曲的版本的分析;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曲调来源、调性、调式、和声及作曲技法特点的分析;对作品的句法表情符号演奏术语等方面来论证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希望之神》是赵晓生第一部运用"合力论"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在调性安排上既有有调性的也有无调性的;和声运用上既有协和也有不协和;在节奏的安排上既有复节奏也有单节奏;在创作上既有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继承又有独具名族风格及个人的创新;构思上既有感性的情感宣泄又有理性的理论依据;曲式结构组织严密、严谨统一,同时又可以容纳丰富的矛盾冲突.用作者的语言讲:"这部协奏曲是作为一次'新浪漫主义合力论'探求现代民族精神的实践"[1].  相似文献   

16.
张玲  张碚 《文教资料》2007,(4):89-91
雷斯比吉的这首夜曲是一首单三段曲式结构的作品,中段之后加入了一个华彩性的部分,再现部分运用了紧缩再现的手法。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双调性、复合和弦等大量的现代和声作曲技法。这首作品旋律安静悠扬,其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体现出了夜曲这种特定题材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21,(4):62-66
朱践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了十部交响曲,有六部交响曲是针对于十二音序列技法"中国化"运用和"开创性"发展,在我国近现代作曲技法领域中起到范本作用。他的这一技法技术将指导我国当代作曲家们的创作并从中获得启发,其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传承嬗变"是研究契点。  相似文献   

18.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作品整体的各种基本元素,包括了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音色、和声、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它为塑造音乐形象、宣泄音乐情感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作曲家们就将其中某些音乐要素予以突出,打破传统的作曲技法,从而形成了审美错觉,丰富音乐的层次及表现力。因此,研究审美错觉对我们学习、教学和欣赏都是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古筝艺术在调式调性上的改革与创新可以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成就,它不仅开创了新的作曲技法,而且为以后的筝曲创作和发展奠定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另外,这一改革为传统定弦的局限提供了解决方法,为作曲家在作曲的思维、技法等关键方面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声乐套曲由《春天》《九月》《入睡》《在晚霞中》四首歌曲组成,集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落幕时的绚烂。本文通过对《最后四首歌》中的音乐结构、曲式、调性及和声分析,了解诗词和音乐的关系,通过对歌曲中的特殊音乐技法“绘词法(word-painting)”“花唱(melisma)”的研究,得出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最后四首歌》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乐章,从这部声乐套曲中可以看到现代时期的音乐作曲技法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技法混用的痕迹,这也是这部作品同时受到褒奖和争议的原因。通过分析这部套曲,对研究理查·施特劳斯独特的作曲技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可以给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