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仅手抄7部,分别建阁贮之,此即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的北京大内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及被称为"江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和杭州圣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编《四库全书》引发的大焚书宋运科《四库全书》是我国清朝乾隆时由政府主持编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共收录清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16种,共79309卷,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编辑这样一部大型丛书,对于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典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的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不仅光耀神州大地,想力经久不衰,而且声名远播五洲,具有相当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绵延两千多年的碑,刻载了大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是一座内容极其丰富、十分珍贵的中国文化经典宝库和史料档案库。因此,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学者,历来都相当重视对中国碑的研究。德国的汉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国汉学家中,就有不少人对中国的碑作过颇为精深的研究。在德国汉学界素有“元老”之誉的福兰阁(Ott…  相似文献   

5.
<正>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4月3-4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七十余名学者围绕"黄帝与黄帝文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现摘要综述如下。一、黄帝与黄帝文化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更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7.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张玄 《中华文化论坛》2022,(5):92-103+158
四库阁本书前提要不但与先后刊刻的浙本、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在差异,而且现存诸阁本提要之间在内容上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其原因颇为复杂。近来刊布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为我们探索四库提要源流及其文本差异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对文澜阁本“小说家类”书前提要的比较研究,可知文澜阁本与文渊阁本书前提要的内容高度吻合,同时文澜阁本书前提要在文字上与上图稿本存在密切关系,并采纳了上图稿本的修订意见。在与国家图书馆藏《总目》稿本的比较中,可以进一步推测国图稿本的抄成时间应该至少在乾隆五十二年以前,其修订时间大约在乾隆五十二年以后。  相似文献   

9.
在洱海的东南西北岸边,历史上曾建有四座颇负盛名的楼阁,即天镜阁、珠海阁、浩然阁、水月阁,四周遥相呼应,构成环洱海一组完整的美景,被誉为"洱海四大名阁".这四阁各具特色、造型优美,均面对烟波浩淼的洱海,一年四季,帆樯浩渺,渔樵掩映,占尽无限风光,加之每一阁都有动听的历史掌故和优美的民间传说,惹得历代骚人墨客选胜登临,即景吟哦,题咏点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楹联;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更使四阁添色生辉,成为大理环洱海游览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0.
"江湖"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方 《寻根》2004,(4):36-42
一 <书屋>2004年第5期刊载了张远山先生的<"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一文,在该文中,他指出陈平原先生未能找到"江湖"一词的源头,认为"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既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不是"三江"、"五湖"的简单相加,最后,将这一蕴涵着深厚文化密码之"语词"的知识产权归到庄子的名下,以此建构中国传统之与儒家政治人格相对立的道家文化人格.远山先生关于道家文化人格的论述我基本认同,不必赘言;关于"江湖"一词的语义溯源,就读书所见则似乎有进一步考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正《红楼梦》中描述的贾府由盛而衰,从表层看是外部的抄家,但从深层看则蕴含着深刻的隐喻,在于组织自身的腐朽,是人为的灾难,难以逃脱命运的羁绊。从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兴亡、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可以深入体验帝国荣枯消长的"周期率"。白先勇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发展到18世纪的结晶与总结,它写尽了乾隆的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19  相似文献   

14.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典籍向世界推广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是翻译,而翻译的关键是这些文献中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中医典籍语言最大特点是"取象比类",也就是隐喻性,中医典籍语言中暗设概念隐喻尤其是情感隐喻,而这没有得到阐释者和翻译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倡导中医典籍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解决中医典籍文本语言的解读之困——较准确理解中医典籍语言里的各种概念隐喻和情感隐喻,以便更好地为翻译中医典籍文化的二语译者提供准确理解典籍的认知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學人寄語     
正陰陽變轉,秋將徂冬。天地之運,是變化中又有規律的,人事也這樣嗎?新疆維吾爾族,南北朝時稱爲袁紇,唐稱回紇或回鶻,蒙元稱爲畏兀爾。那時,聲威顯赫,武力足以協助唐代平定安史之亂,文化如佛教、摩尼教,對中原也很有影響。直到十五世紀,回鶻文仍是新疆中亞直到東歐的官方文字;老蒙文、滿文、錫伯文也都是以回鶻文爲基礎創造的。可是其後佛敎消亡,出現改造阿拉伯文而形成的新字,原有之回鶻文竟成了死文字,典籍文獻均無法  相似文献   

17.
浑沌与太极     
<正>一前言早期论述中国文化或比较中西文化的学者,时常列举的一项中国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个命题配合着"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质朴说"或所谓的"儒家是人文主义"等诸种的命题,它们构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论述,这种论述强调中国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与宗教的情怀,它基本上是现世的导向。①这种解释模式所呈显的中国古文明颇特别,因为古代在西亚、埃及、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播进程中,国外汉学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近40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典籍的主体部分已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无论袁同礼还是王尔敏的统计数字,都说明中国典籍的外译主力是西方汉学家,尤其西方职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19.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