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2.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为何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一般论者都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君退兵,苏教版语文教参就是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5.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来被人们奉为劝诫他人的圭臬。本文从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说服艺术谈起,认为《烛之武退秦师》的说服艺术的立足点在于"利",是服人以"利"。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人公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事迹历来被人们称道。但退秦存郑仅凭烛之武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就能做到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烛之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还在于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教育观念有了根本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面向全体、合作探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堂备受欢迎。而文言文学习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难点,是师生关注的重点,那么在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该如何调整应对?一、多补充了解史实,增强知识趣味性高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相结合。古来文史不分家,如果孤立地学习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联系,其结果必  相似文献   

8.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劝谏词),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一、巧妙开场"意"深长面对临头的大祸,沉勇、智慧的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一直是高语的传统篇目。文章中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之中,勇敢地捍卫国家主权。他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文情节紧凑,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它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妙,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密。本文对《烛之武退秦师》精巧的叙事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剪裁、人物形象与思想价值之外,狠抓语言的品味与咀嚼,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揣摩语言,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学文学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载文,文以言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之无言,一切皆空。一、品实词,知言会意,把握纲目题解《烛之武退秦师》,笔者抓住三个词语引导  相似文献   

13.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记录了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烛之武只身赶赴敌营,通过过人的外交魅力,瓦解秦晋两国的联盟,把一场灭国危机消弭于无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烛之武不仅是一位志士、勇士,更是一位辩士。那么烛之武到底是怎样轻  相似文献   

14.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读《烛之武退秦师》(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1册),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在《烛之武退秦师》(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那段话,十分精彩。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贪婪的个性特点,以“利”为诱饵,逐层推进,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让秦军退兵的目的。为帮助同学们欣赏这段话,下面我们逐句分层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潘林章 《现代语文》2013,(11):54-5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选入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两篇经典古文。《烛》篇中秦晋围攻郑国,城破国亡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化解了一场弥天大祸。《鸿》篇中刘邦身陷敌营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即身首异处。经过一番波澜起伏、紧张激烈的交锋之后,最终全身而退平安归寨。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20.
总观现行的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都选录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显然,此文符合文言文选录教材要具备规范性和说理的透辟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