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一魏晋六朝文学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主要是在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发展,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无疑是促进这一发展的开风气者。从魏晋六朝文学发展的趋势,来探讨曹植在中古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完全必要的.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精辟地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  相似文献   

3.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除文体、文风发生明显变化外,此时文艺上的嬗变呈现出一个令人注目的重要特色:一是"人的个性自觉",二是"山水美学意识之觉醒"。正如宗白华所说:"魏晋人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曹丕“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而主张“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或如近代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主要表现就是理论的自觉,各种论文著作纷纷问世,“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文心雕龙·序志》)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陆机《文赋》以其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过程而独拔群伦,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创作理论专著。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艺术构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所谓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作家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出发,驰骋艺术想象,经过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是个风云变幻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时期,本文着重分析魏晋风度的具体内容,并把它划分为“人的自觉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艺术的自觉时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诗赋欲丽”是“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  相似文献   

10.
魏晋赋述评     
魏晋是我国文学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亦是赋论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的关系》一文中说:“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指曹丕)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一时期,不仅几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有论赋的文字,而且不少赋家,亦通过赋序、书信,品评  相似文献   

11.
<正> 魏晋是个动乱、苦难的时代,又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时代历史悲剧所酝成的社会土壤中,开放出繁茂的渗透着老庄精神的文学艺术之花。徐复观说,当庄子把他之所谓道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而我们对此又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地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中国艺术精神》),魏晋文学正是在老庄艺术精神的哺育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12.
自然之道与风骨之力——《文心雕龙》审美理想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於齐梁时代的《文心雕龙》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理论丰碑,奠基于世界本体论,以道家的“自然”法则为外壳,以儒家的伦理情感和功利目的为内核,以立学本体论为理论高度,以佛教因明学为逻辑方法,全面系统,集先秦两汉、魏晋齐梁文学创作之大成,总诗歌、词赋、理论之精髓,形成了空前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艺术哲学体系。真可谓“前不见古人”的不朽著作。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自然之道”象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统其关键。文艺理论家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14.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在魏晋这个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玄学,作为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重情”角度着手,简要论述魏晋玄学对文学自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发展有自身规律,它时而受时代和社会历史的紧密制约,文学成为全社会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喷发口,新时期之初众口相谈同一部作品的情景是最典型的例证.时而文学对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成为主旋,它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的成分上取决于艺术的成熟和拓展.例如,魏晋时代的文学的自觉,就表现为人们更加认识到文学的审美本性,范晔的“情志既动,篇辞为贵”的说法既可见对艺术本性追求的自觉.马克思经典作家也曾从唯物史观来论及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在《致施米特》中说:“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而为了达到这一点,经济关系的忠实反映便日益受到破坏.”同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学和法一样,也有自己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在规律,而文学的自觉就是它要按照它自身规律运作.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写其胸中之妙尔”的陶渊明和“使气以命诗”的阮籍,便是其中以崇尚个性、追求自由而著称,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人的自觉、文学的自觉的两位诗人。他们  相似文献   

18.
李建中教授的《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98年版 )是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书在民族心灵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双重背景下 ,追寻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 ,演绎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作者指出 :魏晋文学是魏晋人格的精神投射与诗性显现 ,魏晋人格是魏晋文学永远的神韵与不死的魂灵 ,艺术的人格化与人格的艺术化 ,构成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的相生相济 ,并最终铸成魏晋文学与人格的永恒魅力。古典文学界的著名学者钱仲联、章培恒、王钟陵等 ,对是书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学评论》副总编胡明研究员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成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文学功底,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通观整部小说,作者在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其实,这段话不只可以概括曹丕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还仅仅是自觉的开始,“为艺术而艺术”到南朝之齐梁,才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文学理论批评是相随文学创作一道前进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相对于先秦两汉来说,亦是愈来愈进入自觉的状态,这种自觉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即文体的自觉、创作主体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