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三语文《甘藷疏序》:“即彰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踰汶之貉、踰淮之橘也。坐是,二者弗获相通焉。”其中汶淮二句,课本注释: 把(它们)看作(象)过了汶水的貉、过了淮水的橘(一样)。 五省(区)《教参》1980年译为: (A)把(它们)看作过了汶水的貉子,(就会死掉),过了淮水的橘,(就会变枳)。  相似文献   

2.
游硖石     
早听说,素有“淮河第一峡”美誉的硖石山景色秀丽,今年寒假,我终于有幸和爸爸来到硖石山,一睹它的风姿了。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向上走,眼前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淮水,淮水如一条白练向远方伸展,消失在天尽头。我们顺着淮河向前走,来到禹王像前。据说大禹治水时,劈开硖石山,使河两岸的老百姓远离水患。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人们便立像于此。只见他头戴斗笠,左手执锸,右手高举,眼睛直视河面,好像是在警惕着水患的再次发生。河中央是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形似巨鼋。我们乘着小船,登上小岛。两岸青山隔水对峙,淮水时而像一条银龙,打着旋儿,翻…  相似文献   

3.
“长淮”一词至迟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地理空间上可指代淮水及秦淮河。唐代以后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涌现“长淮”一词,其作为地理意象融合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感知,有政权中心对相对偏远地区的空间印象,也有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忧愁寄托。宋代前期人们表现出对“长淮”的美好风光的眷恋,南渡后则演变为故国失陷的痛楚和渴望收复家园的呐喊。明代建立了同名的行政区划,加上黄河夺淮的影响,使得明清两代“长淮”与实际淮水的联系减弱,同时拥有新的作为区划和商贸聚集地的地理空间指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说“金钉子”,还以为是长兴某地拳头产品。长兴人在谈到它时,不论当地父母官还是十二三岁长兴少年作家协会的小作家们,个个都情不自禁地带出几分自豪来。这次来长兴采风,第一站便安排去“金钉子”,又想当然地以为是个旅游景点。其实这些“以为”都是我这个“科盲”无知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摘要:孔子认为,礼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化的“仪”,行礼时要有真情实感——“敬”,“礼”应该“义以为质”或者说“仁以为质”。这些思想在他的前贤那里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义”看做是达“道”的手段,“仁”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其前人那里,“义”和“仁”却只是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石头城》的怀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 《语文知识》2003,(5):39-40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唐一代,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咏史怀古之作大盛,其中以“金陵怀古”最为典型。刘禹锡的“怀古组诗”是突出的代表,《石头城》是其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8.
林培明 《文教资料》2006,(20):144-145
“无以为家”的“以为家”是结构较为紧密的一部分,而“无”字是独立的另一部分。因为“无以为家”是有省略的,是“无以为家之物”之省。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鉴赏》2006,(7):76-77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  相似文献   

10.
“左”和“右”是古今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字,意思常常是相对的,又常常连用。“左”和“右”的本义分别是左手、右手。“左”和“右”常常分别表示左边和右边。因为君主往往向南而坐,所以“左”又指东面,“右”又指西面。例如“淮左名都”(姜夔《扬州慢》)中的“淮左”就是“淮水东面”。“左”和“右”都有帮助的意思,其中“左”指  相似文献   

11.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经过“安史之乱”八年洗劫之后的中唐时期,是一个政治腐败、危机四伏的时代。在朝廷内部,宦官掌握兵权,把持朝政;从长城以外到淮水之滨,一个个挂着朝廷“节度使”招牌的地方军阀各霸一方,世代相袭,形成一个个的独立王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听说“金钉子”,还以为是长兴某地拳头产品。长兴人在谈到它时,不论当地父母官还是十二三岁长兴少年作家协会的小作家们,个个都情不白禁地带出几分自豪来。这次来长兴采风,第一站便安排去“金钉子”,又想当然地以为是个旅游景点。其实这些“以为”都是我这个“科盲”无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认为”和“以为”都可以表达观点,但“以为”比“认为”多一层否定的意义,“以为”问句是反问句,而“认为”问句是疑问句。“你以为呢”是简略的反问句,“你认为呢”是简略的疑问句,它们在形式上的一系列差别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尚书·禹贡》“东迤北会于汇”的理解有甚多分歧之说:汉儒孔安国认为,是指江水与汉水相会后聚为“彭蠡”(今鄱阳湖);郑玄则认为,是指江水自北流来入于“具区”(今太湖);近代学者曾运乾则认为,是指江水与淮水会合。本文细加考证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东迤”言江水之分,“北会”言江水之合,南江、北江“会”于“具区”。  相似文献   

15.
"以(…)为"式中的同形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式中,“以为”连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两个词;“以为”分用,是两个词。作两个词时,“以”和“为”其词性、意义变化多,内部语法关系复杂。中详列了各种“以(…)为”,分析了内部结构,并指出形成其同形异构体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江苏考生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开篇顺题而来,让“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同“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最是恰当不过。]  相似文献   

17.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其实,人在耍猴的同时,猴也耍了人;二者一律地自以…  相似文献   

18.
南宋涉及淮水的诗词创作繁荣,淮水也成为这一时代诗词的中心意象。这些诗词抒发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抗金复国、眷恋故国山川的爱国情怀,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做课”一词缘何而来,不得而知。第一次听到时还以为“做课”就是“上课”,只不过是教改中换了个新词而已。可是慢慢回味,感觉“做课”一词对教师上课有点曲解。  相似文献   

20.
“记”与“忆” 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记得很快,考试时却想不起来。便以为是自己的记忆不好。其实。“记”和“忆”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