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前大力建设和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的重要意义 1.是政府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可见,大力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努力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政府导向,是政府部门行为,是行业政策要求,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晰政策,加快步伐,努力去完成。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11,(26):4-4
本刊讯为改善学生的营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以下简称“一补”)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试点(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试点”)工作有关事项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3.
克己奉公积极进取的好领导──记阜阳市(原阜阳行署)教委副主任杨世新同志阜阳市(原阜阳行署)教委副主任杨世新同志,30多年来,一直从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管理研究工作,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安徽教育》、《安徽教育学刊》、《...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2005)4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我国将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 在“十一五”规划的五年(2006年-2010年)中,我国将累计投入总额达270亿美元(约合218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新机制”给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带来了哪些挑战?对缓解农村中小学办学困难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本刊特编发一组文章,从多个角度切实关注“新机制”下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云南教育》2007,(5X):24-25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送审稿)的请示》(发改社会[2006]2895号)已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现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做好“工程”启动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核心内容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即从2006年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支持农村率先实现基本的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小学春季开学前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  相似文献   

7.
张永飞 《教育》2012,(1):21-22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文件,该文件的第13条提到,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由此,“撤点并校”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根据《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2005年9月开始,实施四项政策,实质性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9.
2012年1月,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组织发布了《为何农村事关重大(2011-12)》报告,通过5个分类指标和25个独立指标,全面描述了美国50个州的农村教育状况及政策绩效。作为一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该报告呈现出以下特点:构建了“条件一过程一结果”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形成了“点”“线”“面”三维空间的评估模式;强调了绩效问责和质量改善的评估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48页说:“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这一表述值得商榷。徽班进京并不是从安徽出发的,进京的是江苏扬州的徽剧戏班,而不是安徽的徽剧戏班。兹引用《京剧与扬州》(《江苏集邮》2001年第3期)一文说:  相似文献   

11.
张悦华 《成人教育》1996,(11):25-26
对乡镇成技校建设与办学模式的思考张悦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农村成人教育重要基地之一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技校)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1995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了《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中小学管理》曾先后刊登过三位农村校长的成长经历。他们分别是《学会“经营”农村小学》(2005年第6期)的杨瑞清,《带领乡村教育走进一片新天地))(2005年第10期)的梁中凯,《一位校长的农村教育情结》(2006年第8期)的冯振飞。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都在乡村教育这块贫瘠的园地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他们经历了从“普通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成长过程,他们所带领的学校经历了由“贫困学校——一般学校——示范学校”的发展历程。考察三位乡村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他们在办学思想、实践模式、管理机制、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中学的“蓝天文学社”,是文学园地的一棵嫩芽,是素质教育的一枝春花。该文学社创办于1998年2月,现有社员300余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网络健全,活动频繁,成绩斐然。编印的《蓝天》校园文学专辑曾获2001年全国校刊校报评比一等奖。文学社组织社员们参加了上海《少年文艺》举办的“周庄杯”征文比赛,并获组织奖。2002年《少年文艺》第3期以专版形式介绍了该文学社。文学社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许多著名语文教育家(如于漪、程红兵、张定远等)的鼓励。文学社社员勤于笔耕,勇于投稿,近一年来,…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4):F0003-F0003
熊学文(1964-),男,江西樟树市人,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现任重庆文理学院经管系副主任,主要致力于农村经济研究。他理论功底扎实,授课活泼生动,深受同行和学生好评。在江西宜春学院任教期间,多次荣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账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就是实施该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真正享受到这项造福于他们的现代教育成果,“农远”工作中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寄宿制学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国办发,E2004]20号)、《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财[2004]-3号)。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麓社简介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两区)文学社“麓社”成立于2011年1月,浊刊《麓·雅集》在校训“品位高雅.追求卓越”的精神引领下,已编辑五期.是社员们文学创作、追求梦想的园地。“麓社”曾组织社员多次参加全国作文竞赛并获奖,迄今已有数十篇习作在《新作文》《语文世界》《优秀作文选评》《作文升级》《疯狂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导》等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教育》2008,(1):12-15
安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安徽584万名小学生和461万名初中生,今后将享受同一办学标准。最近出台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取消了原有标准划分的“城市、县城、农村”三个类别.这将对逐步减少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研究”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的品牌栏目,本栏目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倡导多学科进入,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刊发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章。本栏目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合作,于2005年设立“中国农村研究奖”。依据《关于设立“中国农村研究奖”奖励基金的通告》和《“中国农村研究”栏目优秀论评选规则》,本刊聘请有关专家经过认真评选,于2006年9月评选出2005年度“中国农村研究”栏目优秀论,刊发在本-T1j2005年第2期上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获此殊荣,学报和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联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1万元。  相似文献   

20.
4月9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文章《农村学校好教师都被选调进了城》,提到每年七八月份,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区),都要选调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作者认为,这样的“掐尖”制度加剧了社会不公,“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悖”。[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