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2.
贺清华 《下一代》2012,(1):14-15
2012年1月13日,是毛泽东同志从保安移驻延安75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纪念日。从75年前的这天起,到65年前的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度过了10个春秋,在陕北地区一共是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3.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4.
一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里,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就是在这里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打败内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性胜利时。延安,又是一所哺育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诗人贺敬之同志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于一九四○年来到延安,在这里饮了延河水,吃了延安的小米饭,学习了革命的理论,参加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一直到一九四六年离开这里为止,在延安整整生活了六年。这是多么难忘而有意义的六年啊!因此,他对延安总是怀着对母亲般的思念和深情。一九五六年春,贺敬之同志从北京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  相似文献   

5.
[自学重点]恰当的动词;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信天游”的形式;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简要导析]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以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象灯塔那样照耀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延安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成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个。贺敬之,现代诗人和剧作家,一九四○年他到了延安,一九四六年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一九五六年他从北京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造林大  相似文献   

6.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1979年3月2日到3月5日全国青年造林大会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此次大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号召全国青年积极的投身到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来。全国青年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不仅鼓舞延安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促进延安林业发展。同时,也带动全国青年为祖国的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相似文献   

8.
孙国栋 《老年教育》2011,(12):12-13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不久,延安破天荒有了舞会。这种来自西方的交谊舞,是由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带到延安的。但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反对和抵制之声并没有停息,后来竟酿成了几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9.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10.
东延安中学的前身,是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的上海市重点中学——延安中学。1998年9月,延安中学初高中办学脱钩,在原址组建由原延安中学初中部为主体的东延安中学。在信息科技的引入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东延安中学并不算开始得很早,但是他们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很快便成为长宁区三所“数字校园探索点”试点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前身为新明中学。从1996年9月起,新明中学由延安中学承办,更名为“上海市延安中学(西校)”,并进行公立转制试点。1998年改为现名。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导读》2011,(6):F0002-F000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相似文献   

13.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14.
贺清华 《下一代》2012,(Z1):14-15
2012年1月13日,是毛泽东同志从保安移驻延安75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纪念日。从75年前的这天起,到65年前的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度过了10个春秋,在陕北地区一共是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在这段火红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本刊本期摘发贺清华同志的长篇回忆录《跟随毛主席在陕北》中"毛主席进驻延安"一节,表达我们对75年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驻延安这一中共党史的重大史实的追怀与纪念之意。贺清华同志当时是毛泽东同志的贴身警卫员。《毛泽东和他的的卫士们》第四篇"陕北的见证人"引言是这样说的:"给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干了大半辈子警卫工作的贺清华,最后的职务并不高,但他的知名度却很高。因他太知情了!毛主席在陕北十几年,贺清华基本都在主席身边。要说毛主席在陕北的事,没有不想问问贺清华的,怪不得一些专家、作家、电视制作部门都找他当顾问……"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欧美记者来到延安,用镜头与文字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的真相。在欧美记者的眼中,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延安人接纳了共产党;共产党帮延安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既构成了延安时期外国人视角下的延安形象,也对当下构建党群和谐共谋发展的延安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援 《下一代》2011,(2):1-F0002
这篇文章的标题,不是我出的,是借用百岁老红军王定国同志为北京市育才学校的题词。 育才学校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重点学校,1937年创办于延安,第一任校长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起初是在延安创办的延安鲁迅师范学校创办的一个干部子女小学班。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八年秋,著名诗人何其芳自大后方重庆来到延安.诗人为延安的新鲜空气感染了,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好象进入了别样一个世界.在延安,诗人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就是《我歌唱延安》.这篇诗一样的散文,以高昂的激情、酣畅的笔调,歌唱延安的精神风貌,歌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读者报告了延安这个英雄的整体,回击了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诬蔑.因此,它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试按下列要求完成本文的自学任务:一、同学们在高二曾学习过茅盾同志路经延安而写的散文《风景谈》。《风景谈》中描写了一幅幅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艺不是突然、孤立出现的,如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又有赖于一定的政治的、文化的条件。从政治方面看,延安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随行产物。原来的陕北和延安,地域偏僻,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行程两万五千多里,历时一年多来到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便成了全国革命的政治中心,被誉为“革命圣地”。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延安成了革命的灯塔。革命斗争的现实,要求文艺的配合,党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服务于抗战,以笔当枪,打击日寇,动员人民,保卫国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反主流文化小说.它以一个印第安病人布罗姆登的视角,再现精神病院的丑陋内幕,揭露美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1975年,这部小说被捷克导演福尔曼改编成同名电影,并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影片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中心人物布罗姆登进行了边缘化.本文旨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凤凰山麓毛主席的旧居里,陈放着一把古朴的柳木罗圈椅。原来,毛主席坐过的这把木椅,竟然是我家祖传的。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冒着寒风进驻延安城,先住李家院。第二年春天,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