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能把鲁迅的文章排除在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为学生创设、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研究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环境。教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爱上作品、有所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激发兴趣开始,进而学习借鉴,再到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教学,在初中阶段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相比,有一定的难度。 我最初教鲁迅的作品时,按教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给学生上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效果差。其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当做小说的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当然可以有所不同,但应该从作者的创作本意出发。要分清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需以小说文本为依据,也要联系鲁迅的创作思想。现在简单谈谈我对中学教材中几篇鲁迅小说主题的理解。《孔乙己》《孔乙己》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批判某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诚然,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本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是把对它的批判作为反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毫不留情地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但《孔乙己》虽…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长期以来,困扰语教师的一大难题就是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到很“棘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仍似懂非懂。例如初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师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从自身的角度认识,设计了两个自认为较完美的问题,即“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去思考。结果是学生虽然能用条式说出答案来,但对人物的分析评价仍处于平面的、浅层次的。人物形象仍“立”不起来,更谈不上个性化特色了,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的障  相似文献   

7.
当代高校鲁迅教学面临双重窘境,一方面是学生对鲁迅的冷漠带来鲁迅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学生拘囿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曲解。要破解这类教学难题,高校老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一方面要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立体地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来进入鲁迅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事例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情感的载体,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首乐曲也一定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在中师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或,是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背景材料发掘的不充分,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就作品唱作品.从而失去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丰富多彩的立面人生,既有冲锋陷阵民族脊梁的刚性,又有寻常之人纯朴的柔性,同时也有凡人所难免的缺憾。前者是我们曾经一味抬高的,后二者则是我们一直淡化回避的,这样都不利于当今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作为认识鲁迅的主要载体——鲁迅作品,其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学习鲁迅的重要使命。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小说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从目前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喜欢读而阅读效率不高是基本现状,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读是因为喜欢小说的情节,而对于小说中诸如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学生则不太关注,从而导致小说阅读走向了“只看情节”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偏重于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挖掘,却缺少对其叙事艺术的解析。例如就叙事视角而言,“叙事视角类型多变且运用独到”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征,探究这一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扫除障碍,使学生真正读懂鲁迅的小说,是完成鲁迅作品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鲁迅的小说生僻字较多,有的晦涩难懂,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参的模式,胡子眉毛一把抓,  相似文献   

13.
课文背景介绍是一个老问题,正由于此,以致许多的语文老师对课文背景介绍到了近乎麻木的地步,更谈不上对它的合理把握。在这近乎麻木的背后隐藏着两大问题:其一,他们很少去深究背景内容的复杂性;其二,他们在教学时,对背景分析往往是机械、呆板的。这两大问题导致教师对课文背景分析不准确、不能切中要害,以致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作用不明显。课文背景介绍是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消除课文的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介绍课文背景,使之成为课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对课文背景的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行中学语教材中的重点课,仅鲁迅作品就选用了18篇,占阅读课总数的10%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散,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遗憾的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  相似文献   

15.
写作时间一般出现在文章篇末(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的出现在标题下面(如毛泽东的诗文),还有的不出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对写作时间重视不够,有的简单一提,有的干脆提也不提。殊不知,写作时间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写作时间进行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巧引时代背景。了解有关背景,是正确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有些作品,文章本身就交代了时代背景;而大多数作品,文章本身没有说明背景因素,这就需要教师讲清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当然,教师直截了当地讲“我给同…  相似文献   

16.
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考量、鉴别,我们不能因为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便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上也具有同等的地位。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否则,一些不适合中学教学的鲁迅作品选入课本,就可能会出现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尴尬情况。  相似文献   

17.
写作背景既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土壤,也是作者赋予作品特定内涵的现实凭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教学非常关键,作为解读作者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意图,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写作背景往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得不明显,同时,也因为部分教师对写作背景的认识不清晰,结果造成写作背景介绍的诸多教学误区,使得其作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就简单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写作背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也可能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很多教师也热衷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是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仍然要以教材为依托.应该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上所形成的多种理解。而目前的文本多元化解读存在着一种泛滥的趋势,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一篇题为(课堂上,教师不宜过多“显能”)的文章,文中一开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恕笔者大段摘录),某教师执教《沁园春·长沙》,“整个教学流程,教师真正从‘导’的角度,请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对照注释反复吟诵作品: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分析、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旨、手法及语言的表现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