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划分为四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领域,它们分别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问题、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与科学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问题,以及全面批判——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双重向度,即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昌灏  孙厚权 《天中学刊》2008,23(1):29-3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哲学出场路径的转换、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祛魅以及对人类解放历史任务的明确。与此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原则高度”的建构也蕴含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确立起宗教批判——制度批判——副本批判——原本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和以“实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研究原则,这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种涵盖了宗教、政治、哲学、经济等多重形式的全面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的丰富维度已然彰显;此外,马克思还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进行了初步探索,而这一工作可谓是马克思超越意识形态的“前奏”和“导论”。  相似文献   

5.
苗泉竹  张强 《文教资料》2007,38(10):126-128
本文概括了人们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两种思路,分析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的思想。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行动和价值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标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才能摧毁以“虚假性”为其特征的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马克思的批判视角和思路使这种批判成为现实中有生命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他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其主体批判线索深深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同时,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问题,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牢笼.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成熟的根基之上的,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由此,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颇具争议。被教条化、实证化理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产生此争论的根源所在。而基于实践性、历史性语境中的解读指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伦理学向度,即内蕴于非道德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话语中的对人类真正道德化生存的伦理承诺。必须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语境之中,重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政治批判,对于新时代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法治上赋予了阶级偏私以合法性、民主政治以伪善性、政治解放以不彻底性,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的虚伪性、狭隘性和不自由性等缺陷。具体来看,阶级偏私是导致资本主义法治虚伪性的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法治作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产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伪善民主是凸显资本主义法治狭隘性的现实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形式化、民主成分的稀薄化、民主范围的收缩化,揭露了资本主义法治赋予普通大众政治权利的抽象性;政治解放是桎梏资本主义法治自由性主要成因,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背后始终被阶级偏私、政治斗争和个人利益所裹挟,没有达成真正的“人的解放”,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陷入应然和实然“二律背反”的悖论中。当前,从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向度系统认识资本主义法治的实质,有助于破除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迷障,引导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  相似文献   

10.
杨金刚 《天中学刊》2008,23(1):11-1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重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时期的重要著作.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拓展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宏大而又深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也由特拉西笔下的中性概念转变为否定概念,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