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学语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美育材料。在教学中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审美教育: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体验”,抓住美育的情感性;启发学生在鉴赏美时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美育的特点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说美育是形象为手段的情感教育.本文试就这个特点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中任何美都是形象的,美只有通过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才能显现出来,离开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美的这个特点,规定了美育同样具有形象的特点.一幅画,一首诗,一组舞蹈等等无不是以其鲜明的形象陶冶人.梁启超在《谭嗣同》一文中,以朴素的笔调记叙了谭嗣同  相似文献   

3.
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古代开始就有许多思想教育家在培养人才方面非常注重美育,从孔子的“六艺”方面的教育内容,到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到现在提出的“以美育人”的教学思路,都反映出美术教育在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以美育人是美术教育的本质。以美育人,就是以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懂得美,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们简要分析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以其独特的形象性、情感激励性、自由创造性而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甘井子区千山路小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步体味到美育的特殊功能,经过实践过程中的认真反思,逐步确立了“教育立美”的办学策略。“教育立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显现教育过程本身的美。其具体目标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人的综合素质,追求完美人的理想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形成,并为此服务。课堂教学过程审美化是千山路小学“教育立美”实施的主渠道。通过挖掘…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它融汇于各学科的知识之中。历史本身可以说是创造美、完善美、发展美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也是历史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多次听课、评课活动中的学习,对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本人略有所感,初步摸索出如下几种做法。 一、以“美”展现美 这是教师用历史的“美物”、“美事”、“美人”正面对学生进行的美育。如原始社会一章,介绍了人之初低下的生产力──简陋粗糙的石器。怎样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劳动创造人本身”这惊天盖世…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审美教育、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朱镕基总理在谈到教育时说:“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美育应当渗透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课,更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为美育提供形象的、理论的教材。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育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寓教于乐等突出优点。它从情感入手,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人以心灵的本质的定性”,塑造高尚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小学神话教材,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神话教材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包括自然环境、人物形象的美、想象美等。在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促进学生“发展”,明了美育的功利性;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体现美育的欣赏性。  相似文献   

8.
刘永林 《成才之路》2012,(29):34-34
正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要具有以下特色:一、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样子好看,美丽,我们就有兴趣,我们就想看,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1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一贯方针,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的要求。美学教育在人的语言,文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部分和功能。“以美育完善德育,以美育提升智育,以美育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的教学原则将成为一个新的教育人和培养人的认识点。可见美育在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三个“阶梯”吉占松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中蕴含着无穷的文采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故语文教学有实施美育得天独厚的条件。美育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  相似文献   

12.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为看,以由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理论历史发,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爱美、崇尚美、追求美更是当代青少年典型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美育是美的形象教育,它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注意仪表、谈吐、举止、气质和风度,让人一看到你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丰富的审美特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途径和有效途径。本文试根据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原则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一、语文教学与语符意象思维“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的地位。”鲜明地强调了美育的形象件、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市美效应关系的建立,恰恰发生在审美对象、读者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审美形象)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通过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审美形象呢?…  相似文献   

17.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18.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意义深远的美学命题。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如今,社会和学校已认识到美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英语具有美育功能。作为英语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美育意识,使学生在“美”的形式中自觉愉快地接受知识。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整体思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重点,以英语歌曲、游戏等为教学形式,采取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画画、演演等教学手段,发掘英语学习中美的东西,全方位渗透美…  相似文献   

19.
刘健梅  韦宝光 《广西教育》2013,(30):13-13,22
美育一词是由德国诗人席勒提出来的,他将美育定义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开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的重铸之路。化学蕴含着许多独特之美:有物质的色彩、结构之美,有化学、物理变化之美,化学实验之美等。化学教学应挖掘和体现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化学教学与美育的结合,要从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左铁峰 《滁州学院学报》2024,(1):108-114+131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心理及造美能力教育的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若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言的造就“完全之人物”目标,可以“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其中,“课程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某个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与美育同向同行,并以此形成的协同育人效应;而“美育课程”则是指高校基于美育的育人目标诉求而针对性开设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体的系列课程。由“课程美育+美育课程”形成的“长短匹配、点线结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以彼此相异且互为补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