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时春文集校笺》和《赵时春诗词校注》是学术界第一次对赵时春诗文集进行系统全面整理的成果,两书的问世无疑对陇右文学乃至明代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介绍和评述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点,对亟待研究的同时期同地域文人文集的整理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诗歌创作     
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诗歌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北海诗人邱灼明讲究诗的自然生成,决不强求或滥造诗歌。他很少有直抒胸臆的时候,总是需要借助某个外物,借助一个媒介,需要找到这个媒介与他的思想情感的内在联系,然后成就他的诗歌意境。多年来,他基本上是以他最初形成的诗歌方式写作的,一直在心与物之间寻找两者内在对应,为他的思想情感和外在客观景象找到一种逻辑关系。他的诗歌作品就像一颗颗天然的合浦珍珠。饱蕴日月精华,经过漫长时光的磨炼,终于玉润殊圆。  相似文献   

4.
苏轼不仅在诗、词、散创作方面取得重要的成就,而且其诗歌理论亦自成体系,且多真知灼见。仅就其诗歌创作论来说,主要有:倡“有为而作”,重“以意为主”,贵有感而发,重“博观”、“多为”的创作准备,追求“辞达”“自然”的艺术表现。内容丰富,论述精辟。  相似文献   

5.
沈尹默在重庆生活期间,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他虽倾心于书法艺术研究,无惊人的抗日之举,但仍用诗歌表达了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沈尹默抗战时期在重庆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生存的常规模式,展示了其在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与精神策略。  相似文献   

6.
诗人兼学者陈衍生当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特定时代,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有反映爱国忧时、贴近社会的;有歌唱山水友朋、贴近人生的;还有论诗咏史、充满哲理的。他的诗歌形式别具个性。语言或清苍刻峭,或清新圆润,融文学性与哲理性于一炉,走出一条荒寒的诗意人生之路。而作为“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7.
隋炀帝兼备多重身份:皇帝、文士和佛道信徒,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隋炀帝还特别喜好南国风光,他的诗歌与南方水乡的旖旎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代帝王,炀帝在隋代诗坛上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他既是一位融合南北文风的作家,又是一位转变风气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提到了影响作家创作的三个要素,即种族,时代和环境。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曹丕而言,建安时代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之特定的身份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是时代创造了曹丕这个个体,同时这个个体也在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时代,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孙嫣 《文教资料》2011,(1):11-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蔡戡的研究甚少,钟振振《南宋文学家蔡戡小传订补》一文针对《全宋词》中蔡戡小传所存讹误予以订补.对蔡戡的生平事迹作了系统考证。本文在精读《定斋集》的基础上,提炼出蔡戡在诗歌创作上的理论倾向,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荀鹤一生跋涉于仕途旅程,他隐居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心灵选择,又有客观的时势逼迫,同时也是解除烦恼消解心灵痛苦的一剂良药。在杜荀鹤时进时退的行为中,我们也可窥视出千余年来中国寒士的尴尬处境与凄楚酸苦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文本出发,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可以分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诗歌在数量、体裁、内容上都有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时期创作古体诗较多,内容多反映时政;第二个时期开始大量创作近体律诗,写景记游诗大量增加;第三个时期近体律诗创作较多,政治诗、交游诗与送别诗增加;第四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近体律绝,尤其是七言绝句,写景记游诗、感怀诗较多。这些特点的形成和他的人生历程、思想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清初关中诗坛创作之繁盛名闻海内,获得了朝野士人的一致推崇。李念慈是清初关中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仕宦南北,交游广泛,诗歌创作成就突出,赢得了当时诗人普遍的尊重。其诗歌创作不但禀承了“秦风”独有的慷慨激昂之气,而且努力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之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初风云变幻而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方敬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30年代到90年代,一生勤奋创作并沿着新诗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我们留下了《雨景》等8部诗集。他的诗执著于现实,又耽于沉思默想,以深切的内心体验外化于诗,创造了由真挚清丽、柔韧细腻到睿智深邃、广博优美的艺术风格,教人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14.
颜延之是元嘉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在当时的诗坛上名噪一时。他的诗歌主题丰富、题材广泛,艺术表现力强,在改变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论,核心内容由物感情发、神与物游、立象尽意三大支柱构成。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三大支柱是一个完备的系统整体;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它们是创作过程展开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一理论,既触及了诗歌的深层根源,也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性,并揭示了诗歌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广田在二十年代诗歌创作中精心营构了“寂寞”与“希望”两组极具张力的意象,藉此既传达了“空虚的哀伤”,也表现了进击的执着。这双重的情思内容从两个不同的思想侧面表现出了诗人从封建理学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以后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包蕴着丰富的化意义。在艺术层面上,其诗作追求情思的真实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李广田在此期诗歌创作中所作的积极探索为其三十年代诗歌的成熟打下了基础,因而在其艺术道路上具有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越轨思维具有越新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材料的越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等方面的越轨上。本文版诗人选材、构思及诗法运用等方面论述了越轨思堆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界,梁宗岱的诗歌创作论,没有得到像他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那样同等的重视。他的诗歌创作论,无论是作的自身活动,还是对作品的形成过程,都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为当时和今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7,(1):43-47
鲁西是"相思湖诗群"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古典意象诗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诗歌理论创作现代诗歌。鲁西诗歌创作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并把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艺相联结,在时空探索中走向语言本体与生命哲理的双重观照,对汉语诗歌写作极具探索意义,也为"相思湖诗群"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双红出身于乡村,是湖南"桃花源诗群"的一员,其诗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创作来源于生活,扎根在大地,烙下了乡土的印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刘双红诗歌创作的审美特质体现于多层次结合的感官书写、对话中表层与深层含义并呈、乡村经验与主体情怀融合,充分展现了刘双红扎实而认真的写作态度、深邃的思想与创作理念及其诗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