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小说中描写了东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糊糊涂涂的“生”,浑浑噩噩的“死”,无休止地在岁月的年轮中划过一个又一个相同的圆圈,这是顺应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属于圆型循环的时间观。萧红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领悟到生命的真义,“生”的从无到有,“死”的从有到无,生死犹如环状相接,是自然造化的过程,萧红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受的是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萧红研究“热”,并曾波及到港台和国外,香港各大报刊发表了为数可观的介绍、研究萧红的文章。一九八○年,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专文介绍萧红著作,《台湾日报》连载谢霜天女士的萧红传记小说《梦回呼兰河》,时报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博士的《萧红评传》,新  相似文献   

5.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虽然文坛上没出现过“萧红热”,但在萧红逝世后的半个世纪里,她一直活着,而且永远活着。在今日文坛以及文学爱好者眼中,她仍是亲切,明丽、可爱可敬的知名女作家。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创作的黄金时期悄然逝去,后人在欣赏其优美篇章时亦对她坎坷人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萧红的传记渐次推出,但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了“萧红传记”创作中存在的部分不足。  相似文献   

8.
走近萧红     
有人说: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老了.尚未而立之年的萧红却借着回忆,写下她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把“回忆的诗学”推向极致,让我们走近躲在《呼兰河传》后面的萧红,了解这个才华横溢,却又历经坎坷的薄命红颜.  相似文献   

9.
论萧红作品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萧红是从那张照片开始的,齐眉的刘海,清癯的脸颊上,萧红睁着乌黑的大眼睛注视着她周围的一切,那么凝重,那么专注。凭着这份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她跻身于现代杰出小说家之列。正如端木蕻良所评价:“萧红的小说是第一流的,在现当代女作家中,她当占第一把交椅,……他始终认为没有一位女作家超过萧红。”(端木蕻良嘱曹革成先生给马伟业先生的信)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生她养她让她度过苦涩童年且终生不能忘怀的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留连于破旧的小屋,徜徉在后花园的路上,我似乎看见她踽踽独行的身影,似乎听到她跟祖父…  相似文献   

10.
六月初,在距萧红的故乡仅有几十公里的哈尔滨,在黑龙江作协召开的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的“萧红的文学世界”座谈会上,先是举行了一个简洁、短暂的捐赠仪式。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研究者葛浩文先生,将自己萧红研究的手稿和一些珍贵的采访录音资料,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和作家迟子建。目睹这样的场面,我们都很感动,  相似文献   

11.
萧红以“女性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勾勒了一幅东北沦陷区农村妇女群像图。本文分析萧红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视点以及艺术构思等,为探索萧红作品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萧红研究”可能是最有轰动效应和成果最为丰硕的了.而在为数颇多的萧红研究者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北文学研究专家铁峰,其研究成果则尤为突出,海内外影响甚大.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的同时,近年又连续推出两部萧红研究专著:《萧红文学之路》(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1月)和《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本文拟就铁峰的萧红研究做个综合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桥》中“桥”和“水沟”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并通过阐释其一张一弛、有节有度的艺术技巧,来分析文本内蕴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作品“明丽而新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抹亮色;萧红的人生饱经磨难,是一出可歌可泣的传奇。讲述萧红的故事是困难的,那是一些沾染了太多烟尘的年月,其中的恩怨纠缠难以梳理。我只能用最简单的笔触将它勾勒出来,并摘取萧红的文字,以诠释她生命的书写。——编者  相似文献   

15.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16.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东北流亡作家群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具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创作中,“生命”是一个主旋律。她一生信仰“生命”,她的艺术创作的全部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探索与表现各种“生命”形式,用笔捕捉它的光彩,使生命之火永远不熄。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小说创伤体现出大胆越轨的笔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规范,其美学气质体现为一种雄浑而忧郁的美;其任意随性的抒情笔致及“自我”个性体验的介入,构成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本:萧红体。从而极大丰富了现代学的表达内容及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庐隐、萧红艺术风格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样历经坎坷人生,庐隐、萧红的创作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庐隐是心怀苦闷与追求去观察人生社会,多抒写感情与理智冲突下的悲哀,倾诉抗争之声,常缺乏思想力度。萧红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去审视现实,在一帧帧东北社会风俗画背后,显示出“巨大的孤寂”,富有较强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