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报社记者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浮在上面写新闻,写得再多,别人也难肯定你采访写作的真本事有多大,只有去到地、州驻站,新闻写得又多又好,别人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真行! 我自1989年以来曾在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驻站,先后历时一年半,都是单兵作战,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我切身感受到,记者驻站采访的思维取向和在上面采访(指在编辑部跑会议、跑厅局和找准典型临时扎到基层采访)的思维取向确实有很大差异。驻站记者能否达到满目新闻,有写不完的东西这样一种佳境,有赖于是否  相似文献   

3.
版面要活,要人耐看,就要有好的点子。为此,报社领导和编辑们动了不少脑筋,开办了一批与群众、与实际贴得较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栏目。 3月初,北京日报二版拟开“快腿跑新闻”的现场新闻栏目。领导上看我能跑路,肯吃苦,且年轻,就将任务交给了我,栏目的名称也就定为“徐快腿跑新闻”。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幸运地得到了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当记者,谁不愿意有个显身手的舞台呀!紧  相似文献   

4.
在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做一个好记者非常难。这个职业要求你有激情、能吃苦、善学习、爱思考。几年来,我在新闻采写中始终坚持着这样几条: 一、充满激情,认真深入生活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新闻记者眼里的生活,既涉及人又包括事。它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整个人生。我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5.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6.
怎样搞好县级台对外新闻宣传?具体来讲: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记者似小工蜂,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先说发现记者要写好稿件首先在于发现。在哪里发现呢?1、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发现新闻,记者出远门是一种采访,在周围环境中也能发现新闻,利用节假日和茶余饭后去聊聊天,顺手牵羊,也可获得新闻线索。如1997年8月的一天,我到县农机局同学家中…  相似文献   

7.
蒋剑翔 《今传媒》2006,(8):46-47
大凡写文章都要做一标题,如何做,这向来颇费脑筋。因为写的是业务自传,又因为心中一直有个目标,所以提起笔来我很快就想到了梁衡同志常说的那句话,也是去年他为我的著作《两副面孔》作序写的一句话:“是记者就要是学者”。记者不等于学者,但好记者大多都是好学者,这是无疑的。有学问的记者与没有学问或学问少的记者,其境界是大不一样的。做一个有学问的记者,一直是我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在新闻岗位上最大的心愿。评副高职称已5年了。5年是短暂的,然而回过头来,我却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以说,这5年是我甘于寂寞、乐于思考、勤于笔耕的5年。作为…  相似文献   

8.
其实我早就不在新闻一线干了。随时准备拍摄的状态不过是一个习惯。这习惯使你保持着对周围变化了的事物的一种警觉,一种对新闻的警觉。而一个对视觉变化有敏感的文字记者,一定是一个敏锐而且注重细节的记者。只有注重细节的记者才可能是一个好记者! 保持对视觉的敏感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使命都是记录新闻,只是记录的介质不同。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记者、通讯员,他的采访本都象一个大材料库,如何使自己的材料变成新闻——变成角度新、立意好的新闻;我感到对材料的处理和角度的选择要格外认真才行。首先,仰视素材。仰视素材的目的,是看自己占有的材料在那一级可以综合平衡得上,有一席之地。任何记者、通讯员都可能掌握有低处不显眼,高处实昂  相似文献   

10.
学会描写     
读了今年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三篇笔谈基本功的文章后,我也感到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这对提高记者的业务水平和改进报道工作都很有好处。因此,我也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指正。我很同意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余方同志的意见,调查研究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但是,我认为,写作技巧也是记者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新闻的写作技巧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好的材料,还要表现得好,才能成为好新闻。要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党的新闻工作一个优良传统。因此,我们的新闻采访从来重视调查研究。一向强调调查研究。第一节怎样看待调查研究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怎样看待调查研究,自然涉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新闻界有种种说法和看法。其主要论点有三: 一、有的同志说,采访就是调查研究。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划等号。这也就是说,一切采访活动都是调查研究。二、有的同志认为,记者(通讯员)的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应当说,采访的好,写出了好稿,才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否则,采访得不好,没有写出好稿,就不应当说是调查研究。三、有的同志主张,有的采访活动是调查研究,有的采访活动不能说是调查研究。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有目的的。我是赞同第三个论点,既不能把一切采访活动都说成是调查研究,也不能以采访得好或不好来认定是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特殊。平凡,因为它是360行中的一行,记者不是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年少时,以为当记者很了不起,干得时间愈久,愈感到自己平凡)。特殊,是因为和其他职业相比确实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日报》,既可以接触中央领导,也可以接触最基层群众,是很特殊。更重要的是,记者要用自己的笔传播新闻事实;要在媒体上评述大事,发表见解,也就是说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的记者应该怎样当呢?20多年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以及正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许多优秀同志,用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告诉我,当记者,什么时候都不能自命不凡,狂妄自大,以为高人一等;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份责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我们的记者都似乎讨厌各式各样的新闻发布会,因为这类会议大抵千篇一律,没啥好记;但我们的记者似乎又都乐于出席这讨厌的新闻发布会,这里也自有缘由,不待多说。讨厌归讨厌,但只要是去了会议,总要有文字见报交差——当然不仅仅是向编辑部向上司交差,还有一个向会议方面交差的问题,这也同样是不待多说的。于是便开始琢磨什么“会议消息的写法”,也真有写得好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也不是好记者.正如不可能每个好兵最终都当上将军一样,每个好记者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记者.但是,好的记者总会把奋斗目标定得高一些,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断攀登. 在通往名记者的道路上有许多台阶、许多层次.既可以沿着这些台阶步步登高,又可以在某一个层次上横向扩展.对一个记者来说,提高知名度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短稿难;写短而好的稿子更难;写得又快又短又好,那就难上加难了。笔者常常为此而苦恼,总想写短而精的文章,但总是写得又长又平淡。特别是刚当企业报记者那阵子,一篇消息动辄洋洋千言,经编辑改来改去,才勉强见诸报端。一度时期,我  相似文献   

16.
进藏两年了,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藏当记者,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不落俗套,通过我们的报道改变读者头脑中对西藏的旧印象?想得多了,也偶有所得。但这“一得之见”,既不能说是体会,更不敢讲是经验,就算是一个采访琐谈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不可一味追求写稿数量,盲目追求上稿率,而应该脚踏实地,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稿子,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鼓动群众努力工作.也有利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的大局。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写稿坚持拾遗补缺。我是一个教师,生活在学校,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写好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一个偏僻小县的初级中学,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素材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可写的新闻素材.能在县、市级地方报纸见报、电台播出的新闻素材还是有的。可是报社的记者和专业通讯员不到校采访,新闻素材就…  相似文献   

18.
志在求真     
抓作风,改文风,是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需要提倡一种精神,这就是:唯实求真。具体说来,即坚定地树立唯实的新闻观,不懈地追求真实,追求真理,追求真知。 唯实求真,既可以正作风,又能够正文风,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育,新闻工作者面临种种新的考验,特别是加入到新闻工作队伍中的大批新人,有待锻炼提高。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提倡唯实求真的精神,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新闻业务上多出精品的需要,也是队伍建设中快出人才的需要。 追求真实 我曾经读过一位报人对其50年新闻生涯所作的一篇总结,其结论是:“我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一条,尽可能使我写的新闻报道合乎实际。”这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联系本人新闻工作的实践和对现状的观察,我认为,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明确作为一个记者自己的追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60后,副高职称,20年新闻龄,N次荣获省级好新闻奖,曾被评委石家庄市"十佳记者",积累了很多新闻专业经验。这就是我,一个资深的新闻人,一个不知疲倦、永不满足的新闻探路者。蓦然回首,一年将逝,晚报选我为"年度记者",说明我没有辱没首席之称谓,干得还行。此刻,除了感谢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一名老记,想得最多的还是年轻时就特别推崇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  相似文献   

20.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因此,在新闻写作时如何使用人称,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写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