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外,还包括发现线索、深入采访、提炼主题等;下笔成篇后,还要上修右改,千锤百炼。通讯员有句口头禅,叫“报上见豆腐干,要流三天三夜汗”。这话虽夸张了一些,但也道也了写稿辛苦的真情。别看报纸上一块小文章,也是作者付出汗水的结晶。如果作者没有写文章的真功夫,想见报怕没听那么容易。因此,作为通讯员,专业也好,业余也罢,只有不断地通过努力学习,挖掘新…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浙江青年报》,很快就喜欢上其中的“女性、婚恋”和“文学、文史”栏目,看上面的文章把平常的日子和平凡的人都写得那么美好,忍不住手痒痒的也想写。待把稿子写好后,心里却打起退堂鼓来,想自己是个读理科的,如此专业不对口地写文章,能成功吗?会不会给人添乱,遭人笑话?会不会压根就无人理睬,看也没人看?心里七上八下的,犹犹豫豫地过了好几天,才闭着眼睛把稿子和信塞入信箱。一  相似文献   

3.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碰见对门老徐,我问他看没看写自己的稿子,稿子里说他有个“外孙女”,我咋不知道啊。“嗐,那是人家给搞错了,哪来什么外孙女,就是孙女。”听此,我心里一沉,这又是一个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5.
不了解编辑工作的人,往往免不了有一肚子意见。这也难怪,从业余作者的角度来看,工作之余,熬更守夜,辛辛苦苦地写了稿子寄出去,没有得到发表,就自以为是编辑同志缺少“慧眼”,不识货,心里也就不  相似文献   

6.
宋弢 《青年记者》2007,(23):51-52
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写新闻稿件特别是综述性稿件时,最深的体会就是难写。常常握笔踌躇,一两天写不出一句有用的话,当时的痛苦现在想起来还很真切。而且写出来的稿子,自己不满意,别人不爱看。当时很深切的感觉是:你自已觉着好写、像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稿子,读者看起来也会觉着好看;如果写起来很难、感觉下了大工夫的稿子,通常读者也会觉得难读。但具体为什么,一时也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7.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8.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9.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向他第七子传授写诗经验时说的,意思是要想写诗,得先练好基本功,要了解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要“身”入,要“亲”知。写诗这样,写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点子,趴在材料堆上改稿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毛病。不愿下基层,变成“瘸子”;听不到群众心声,听不到基层呼声,变成“聋子”;失去新闻敏感,发现不了问题,变成“呆子”,一位公认的有“前途”的报道员,刚写稿子那阵,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0.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业余作者即使功底好,技巧高,但不亲自下去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反映真实情况,关键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做细致工作。联想去年五月,我听有的干部反映文件多,会议多这一问题,就急于写了一篇稿子发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登报,我心里就琢磨着,并且拿出底稿仔细推敲,再与报上的好文章对照,才发觉自己写的文章,就象秋天的老丝瓜条——干巴巴的。原因是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抓住实质。于是我与部分领导座谈,又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确切数据,由于调查研究仔细,六月初我改写了一篇《不要让干部》泡《在文件堆里》的文章,六月十七日就被《经济日报》二版采  相似文献   

11.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15.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16.
我单位有夫妻俩同时被除名,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反面教育的材料,便向某领导“采访”,打算给某报写篇稿子。不料这位领导竟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写篇稿子,他一听就说:“你想打抱不平吗?”吓得我赶紧申明自己的动机。这位领导虽然误会了,但他这句使我哭笑  相似文献   

17.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18.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19.
日常工作中不时碰到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他寄来的稿子收到没有,处理情况如何。有些信言词恳切,极为感人。有的说,我寄去的稿子已有好长日子了,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稿件不一定会采用,但总盼望编辑同志能在百忙中提点意见,有个回音。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对自己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花费了许多心血,熬了不少不眠之夜写出来的稿子十分珍惜,从投邮局那天起,就翘首以待,巴望着编辑的回音。然而,多年来我们有些不成文、已成习的稿约制度,却相当严重地束缚了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我们常见到的刊物的“稿约”启事,总有那么几条规矩:几千字以下,“稿件一般不退”,“人  相似文献   

20.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