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将主题定为“公平和发展”,在我看来意义深远。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现在,我们有理由将“公平和发展”从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上升为当今世界新的两大主题,让“公平和发展”成为在“和平与发展”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的大树。  相似文献   

2.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3.
《历史考试大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以及“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个专题为框架,选择了与战争、和平有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篇课文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力图借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摆脱战后“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的法律束缚,在强化日美同盟、配合联合国发挥国际作用等招牌下,采用偷梁换柱手法,先后制定了《国际和平合作法》《反恐特别措施法》《援助伊拉克特别措施法》,为其海外派兵提供法律依据。这三个特别法的制定及其海外派兵的实现表明,战后日本宪法的基础及其和平发展理念已经发生动摇,未来日本的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写的是二战时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伤兵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一个由艺术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  相似文献   

7.
〔按〕世纪之交,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这些重大举措,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就“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最近,本刊约请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春茂同志对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同志进行了访谈。 问:“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抓什么,大家非常关…  相似文献   

8.
世界妇女大会问答晓鲁问: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它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于今年9月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次主题为:健康、教育和就业。大会目的是审查和评价《内罗毕战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9.
备课十问     
备课十问●吴维锡刘玉英我们备课组在备课时,总要“十问”自己。一问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备课的首要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无的放矢,教学效果是不可能好的。这就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钻研教材,确定具体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二问重点难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存在着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问”的问题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发表于2001年4月《人民教育》的《问题与答案哪个重要?》一文,指出:中国教师和家长长期进行的“去问题教育”,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  相似文献   

13.
1.2004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新年贺词指出,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一系列涉及世界和地区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推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坚决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时,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和平发展时期的革命”(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历史时期的革命)的科学命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新问题,有很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探讨、论证和宣传。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联合国诞生50周年。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坚信,亟待一个“由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的组织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共同心协力促进社会发展”。联合国就是基于这种境情而创立的,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创立—一回际社会的企盼“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倡议的。第一次是在1942年正式使用这一名称,当时26中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宣言》,保证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战争”中进行合作。1943年10月,中、苏、美、英回国外长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提出要建立一个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读了过伯祥老师的《一般性设问就是熏育一种思想意识》一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深有感触、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要加强对“问”的目的性的研究,即怎样“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问题.只有明确了“问”的目的、意义,才能强化教师因“的”设“问”、有“的”放“矢”的主动意识,更好地发挥“问”的教学功能.以下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昆明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问题研究》书中的一章。文章主要阐述了共产国际解放以后苏联与中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关于中国战后应该和平不打内战的主张、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长江、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评析。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热点内容作为题材的作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巧设文题。(1)国际大事可以写《戴妃与爱心》、《东方明珠———纪念香港回归》、《求和平!逞霸权!》等。一位同学在《求和平!逞霸权!》一文中,针对北约出兵南斯拉夫一事写道:好一个“求和平!”这哪里是求和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各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围绕着会议主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和实质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依据是什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是什么?这些问…  相似文献   

20.
《文选》选文,有“对问”一类。问对作为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由来已久;卜辞是人神问对,旨是决疑;《尚书》是君臣问对,旨在择贤;《论语》是师徒问对,旨在问道;《孟子》是君士问对,旨在问难;《庄子》是人物、物物问对,旨在说理。对问体在以专论为特色的第三阶段诸子散文消失,转移到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中,《战国策》也是君士问对,旨在问计。对问作为文体是作为手法的问对句型发展而来,其基本特征是设词见志,抒发郁陶之情。宋玉《对楚王问》作为对问体的唯一代表,从问对内容上确立了文体范式,是北方文化与楚文化的结晶,成为骈赋尤其是设论体的直接渊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