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芒克在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下”诗作中虽然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 ,即“弑父”冲动 ,但主要是流露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化心态。这种逃避心态在深层心理学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大地崇拜和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3.
所谓心理学的“科学情结”是指本学科对自然科学的盲目追求。“科学情结”产生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界将本身学科定位在极力从(自然)科学圣殿中争得一席之地。“科学情结”的危害在于使心理学陷入“技术至上”和“科学至上”两大误区。要解决“科学情结”问题,必须建立开放的科研氛围,以利于寻找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小说《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个体卑亢意识”支配着他的所有行为,作家赛珍珠特殊的人生经历,她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大地》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精神与"大一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中国传统化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和”的精神的无所不在,从而引发出中华民族强烈深沉的“大一统”情结,并为此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种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也昭示着台湾一定再次回归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7.
所谓“环规”,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简称。经过高考的洗礼,我很荣幸地进入了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读上了我喜好的“环规”专业。一段“环规”情结由此全部铺开。谈及“环规”。情结,这还得从高考后填报志愿时说起。其实在我眼里,紧张激烈的高考并不算是黑色的,而黑之最者却莫过于高考后填报志愿那几日了。考得好的想报名校,又怕名校不取;不报名校,心又不甘滞落于一般重  相似文献   

8.
在人际交往与大众传播中,方言符号的运用与流行主要归之于传播对象的“方言情结”。“方言情结”的存在对信息的交流、社会的稳定和谐乃至民族的统一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疏导的方式化解“方言情结”,提升民族共同语的权威性,使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展开论述,试从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人物——惠理子入手来探讨小说中的“疗伤”情结。不仅从惠理子这一特殊人物本身的设定和塑造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疗伤”情结,从她(他)在文中所起到的间接和直接的作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的家庭观念的一种解析。整篇小说都围绕着“疗伤”这一主题展开,使得无数年轻读者与其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倾向,加上吴玉章思想驳杂,在探索改造中国的方案中,曾一度对联省自治产生认同。在运动中,吴玉章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主张与当时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并无二致,但其思想中也有科学社会主义成份。随着运动的失败,吴玉章在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他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诗坛泰斗与变节"贰臣"吴伟业,他的诗具有独特的忏悔主题.文章通过对他"自恨枉节"与"欲自辩"之作的讨论,探讨他灵魂在传统道德与求生自赎的夹缝痛苦挣扎的特点,并分析"贰臣"经历对其诗歌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吴三桂尸体是否为清朝政府所获,300年来多有疑惑。2010年7月,在考察贵州岑巩县之水尾镇马家寨时,听到吴氏秘传人谈过诸多有关陈圆圆梦幻中吴三桂的影子,令人生疑。不久,传出发现一座怪异墓碑。同年10月,再次考察马家寨,对于这座墓碑进行研究的结果证实,这是吴三桂的墓。为此,本文对陈圆圆梦幻中有关吴三桂尸体的行踪和吴三桂墓碑等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考证,结论是:墓碑是吴三桂的。本文将对这个墓碑进行考察的情况,加以如实报告。  相似文献   

14.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5.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16.
待人真诚、于业执着是吴宓先生的文化人格。深入发掘吴宓文化人格对于现今知识分子的品格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历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爱国遗民,也是中国较早的天主教信徒,其诗歌作为吴历特殊经历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即诗史价值。吴历作为画家,所特有的艺术敏感性和艺术想象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初是中国诗歌史上甚为辉煌的时期,以钱谦益为魁首的虞山诗派影响巨大,吴历是常熟人,得钱氏真传,又不为所囿,其诗歌创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在清初诗坛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20.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