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音变、方言音变以及文字通假等原因,导致语音产生流转,通称为音转。音转包括声转和韵转两个方面。清人言音转者,当首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在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简称“王氏四种”)四部著作中,不但提出了许多精湛的音转理论,而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雅疏证》所系联的词源词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出379组同源词,并从中探求汉语同源词的语音关系特点和音转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戴震《毛诗补传》中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这三种声训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得出:戴 震在《毛诗补传》中所提出的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都以声纽双声为主;韵部则复杂多样,有的以韵部有 联系为主,有的则与韵部无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4.
《黄锺通韵》是一部带有东北音特点的韵图。《黄锺通韵》中保留倭母,不同于当时北京音:《黄锺通韵》的精系声知和照组声母关系复杂;《黄锺通韵》的日母不同于明清时其他韵书。它统领的字来自中古的日母和喻母。《黄锺通韵》的声母系统与《等韵图经》有很大一致性,但又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5.
《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主要有相同、相关、相同相关三种,以相关关系为主。同源词词义关系的多样性是客观事物多向、多维和多渠道联系在词义运动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相似文献   

8.
《释大》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同源词的著作。王念孙在《释大》中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为训诂学提供了分析同源词的新方法。本文就《释大》所涉及的声母、音义关联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释大》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同源词的著作。王念孙在《释大》中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为训诂学提供了分析同源词的新方法。本文就《释大》所涉及的声母、音义关联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总结传统语源学研究成果时,对只明言声音关系或意义关系、实际上却是“声义同(近)”的材料重视不够。本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声同声近声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疏证》的“声同声近声通”除纯粹说明声音关系外,还可能指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  相似文献   

11.
戴震《转语》一书提出“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疑于声者以义正之”的“因声求义”原则 ,建立了周秦古音阴阳入三足鼎立的系统 ;章太炎继承戴氏“转语之法”和“音转义通”的理论 ,创为表示韵部流转关系的《成均图》 ,用来说明文字转注、假借和孳乳之条例。其间之承继关系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2.
语言变化是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不同的方言却有其各自不同的规律与特点。本文探讨赣榆县城所在地青口镇的四种音变现象。以国际音标记音,用小字数码“1、2、3、4”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记音时放在音标的右上角,轻声则在音标前加圆点儿表示,某些需要解释的方言例词用小字在词下加注。赣榆方言声、韵、调的描写及其特点的详细分析、赣榆方官内容的主要差异以及赣榆方言儿化音变的类型与规律等,已在拙作《赣榆(青口)方言的语音系统》(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1989年总第37期)中论及,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一)同化造成的音变 赣榆(青口)话中前鼻音韵母—n与以舌根音声母—习为声母的音节连读时,“n”往往是同化为“叮”,从而造成韵母的变化。例如: 例词 单字音 后字声母 音变后的读音  相似文献   

13.
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讨论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脂微两部在两汉时代的关系(也包括质与物,真与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王氏四种看先秦文献语言的音转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以及文字使用上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的客观现象,概而言之,可统称为“音转”。音转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源上的“通”,即同源词的孳乳和方言的差异;二是用字上的“借”,即通假字的使用;三是形体上的“变”,即联绵词一词多形。所谓音转规律,就是指词与词之间、本字与通假字之间以及同一内容而形式不同的联绵词之间产生的语音流转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讨论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脂微两部在两汉时代的关系(也包括质与物,真与文的关系);2.关于侯部在两汉独立与否的问题;3.关于东冬侵三部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分合;4."风"字读音历史演变;5.关于两汉时代阴阳入三声的对转;6.关于先秦两汉次入韵的问题;7.关于先秦两汉的去声字.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一、选取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出存在分歧双方的各自依据及其学说的优劣得失,以便显示真相.  相似文献   

16.
同源词理论的皖系与《释名》系之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系同源词理论与《释名》系同源词理论,是不同类型的同源词理论.皖系同源词理论由戴震提出,其理论的核心因子则源于宋元间戴侗的"因声以求义"及明末方以智的"以音通古义之原"、"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而《释名》系同源词理论的创立者无疑是刘熙本人.二者不是对立的理论,后者对前者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17.
《潮语十五音》音系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潮语十五音》与《广韵》的音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将《潮语十五音》所收例字与《广韵》进行逐一对比,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顺序对比了《广韵》的声母与《潮语十五音》声母。其次,对比了《广韵》与《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并重点考察了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韵母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二者声调系统的异同。通过与《广韵》的对比,明确了《潮语十五音》语音系统中声、韵、调各要素的来源,为确定《潮语十五音》的音系性质、深入研究该韵书准备充分的证据与材料。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说解字》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以“声与义同原”、“义存于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词与词之问的音义关系。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转语说、“古说”为一炉,形、音、义互求,充分重视汉字形体的辅助作用,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演变的一些规律,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他注意将词义引申、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段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讲文字的通假、诗歌押韵以及连绵词时,常常要说到双声或叠韵。一般声母相同的两个字,称为双声;韵母相同的两个字,称为叠韵。但讲古代的双声叠韵时,却要宽得多。同声类同韵部的字,固然是双声叠韵,邻近的声类、邻近的韵部之间,也可以构成双声叠韵。声韵的通转,主要包括旁转、对转,同纽、旁纽。  相似文献   

20.
《释名》是汉末学者刘熙所撰的一部声训专著,以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仅声纽相关而无涉韵部,或仅韵部相关而无涉声纽的现象仅是少数,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因此,这为我们研究汉末语音提供了一部分可贵的资料。由于该书的性质、体例所限,不可能全面反映当时的语音系统,但通过对全书组成声训的各组词声韵关系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