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4一、一种新的悲剧观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或者说它表述了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我之所以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原因就是这部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提出的悲剧情形之三———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传统的研究大都认为《雷雨》属于“命运的悲…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牡丹亭》的悲剧性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情节出发,探讨剧情的悲剧性,其中不乏争议。文章借鉴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着眼于《牡丹亭》剧本,考察汤显祖写作时重复使用的“寒”、“冷”等词语以及所营造出的寒冷、颓败意象来分析汤显祖戏剧艺术的悲情主义特色,我们认为《牡丹亭》与其说是一部情节悲剧,不如说是一部抒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悲剧”一词是近代才进入中国剧评界的“舶来品”。王国维先生首先采用“悲剧”概念,对《红楼梦》和中国古典戏剧作了研究,分析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肯定了《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古典戏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然而,更多的学者、评论家在沿用“悲剧”概念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探讨时,作出的多是“中国无悲剧”的否定判断。如蒋观云在《中国之演剧界》、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等著作中皆持此观点。  相似文献   

4.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悲剧性”课文,如《小珊迪》、读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形象,这些典型形象能激起学生无限悲悯。无限同情的情感,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情操、道德灵魂起到熏陶、净化的作用。讲好这类课文,关键是要产生悲剧效应。教者必须在“悲”字上下功夫,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力量,着力渲染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无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是思想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创设“悲”的情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相似文献   

6.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关汉卿元杂剧公案戏代表作之一,可简称《蝴蝶梦》.《蝴蝶梦》结合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剧性”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剧情发展弥漫着浓郁悲剧气氛,但关汉卿却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喜剧形式落幕,让《蝴蝶梦》戴上“喜剧”的光环,产生明显反讽效果.“以悲剧叙述,以喜剧结局”根源在于:元杂剧创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伦理观念惩恶扬善的历史要求;以不现实喜剧结尾消解“悲剧”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的角度,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悲剧意识进行解读和论述。《窗》的悲剧,是“社会群体的悲剧”、是“生存状态的悲剧”、是“人生哲学的悲剧”。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深沉的悲剧力量,成就了小说的不朽价值,确立了它在人类悲剧艺术史上的应有地位。但《窗》在揭示人类社会悲剧的永恒性时,却过多地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因而使读者没有看到这种悲剧性的价值所在,没有看到这种悲剧当中的光辉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悲剧诗的典范——重读《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悲剧性的作品,但如果用人言人殊的西方悲剧理论规范起来,则每每认为其中的悲剧性有所淡化,不够彻底。重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渐渐“敝帚自珍”起来:它既具有中国悲剧作品的基本特色,又契合西方悲剧理论的公认原则,说它是中国悲剧诗的典范,当不为过。 悲剧最早的定义见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以斐迪南·拉萨尔的“革命历史悲剧”《济金根》表现的悲剧性冲突为例,阐发了他们的悲剧美学原理,即恩格斯的著名论段: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恩的悲剧冲突论概括了一切类型的悲剧性冲突的内容意蕴的实质,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内在规律,具有其他悲剧论所没有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提出了一条衡量悲剧性的颇具启发力的标准,即“主人公之意志”。他说在元悲剧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公之意志。”在王氏看来,  相似文献   

12.
悲剧性和喜剧性是美的两个重要范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描写了下层社会一系列不幸的人们的悲剧,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和传统悲剧理论的概念是有较大出入的。西方美学理论认为悲剧源于崇高,英雄人物的死亡才产生悲剧。恩格斯也认为悲剧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3.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悲剧一般着眼于表现悲剧性的故事,而且讲究“团圆结局”,当惊心动魄的事件酿成浓烈的氛围和足够的情势,随即转向顺境,出现圆满的结局,使悲剧性冲突和喜剧性结尾在一出戏里得到和谐的统一。它与欧洲悲剧不同,后者是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促发一场悲剧性冲突充分展开之后,于高潮处陡然“下降”,最后以主人公的不幸、失败或死亡结束。“大团圆”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是一部官场人生的画卷,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一部“善”变成“恶”以及“善”被“恶”征服和毁灭的悲剧。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人类悲剧性命运无法摆脱。在悲剧性命运面前,是自我沉沦,还是追求超越?许春樵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6.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在于:悲剧性因素的多项性(人物性格、愿望、理想、环境等)直接导致了欣赏者心理的多样复杂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悲剧激情;多维的悲剧性矛盾使剧情产生令人提心吊胆的紧张气氛,使欣赏者进入强烈的审美观照;“悲愤的悲剧”型的结尾,使欣赏者的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形成悲剧痛感乃至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王涛 《语文天地》2009,(7):36-37
众所周知,《祝福》是鲁迅小说的名篇.祥林嫂则是其核心人物。在小说中。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印证了中国传统礼教虚伪、腐朽以及吃人的本质。毫无疑问。祥林嫂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作者却是用“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有悲剧性的,《活着》是有悲剧意识的,这一悲剧意识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性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20.
《莎乐美》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独幕戏剧.通过细读剧本,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莎乐美的悲剧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之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一致、人物特征和“内部冲突”三方面解读《莎乐美》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