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羌绣,其特点总体表现为技艺上包容并收、文化上汉羌融合。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唯美与实用的统一,使羌绣成为羌族人民日常最为普遍的服饰品。对大量与古羌有关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相关的文物进行判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羌族图案与彩陶图纹之间的互生关系,也可以论证出羌绣艺术的源流。这种理论的探索对于我们准确了解羌族的特质及其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产业化发展对传统精髓的把握与传承,鼓励与推动羌绣产业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发展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羌绣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刺绣纹饰凝聚着羌族人民最原初的审美情趣,是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祝愿的物化符号。目前,因为缺乏确切的文字及实物佐证,对于羌绣源起的研究存疑较多。本文首先梳理有关羌绣源流的相关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田野工作的纪实,试论羌绣的源起。羌绣承载着羌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成果,羌绣源流的探究,将为进一步认识羌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区特有的羌民族宗教文化的遗存和传承必须借助其文化生态环境的恢复、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论述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途径,以供灾区文化重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界,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通过编纂《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集成》,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有效政策措施,更多的是期望有识之士可以看出目前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给有关部门在地震灾区重建及羌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一定的决策咨询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俗手工艺品--羌绣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的阐释,肯定了羌绣的地位,以及羌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在现今形势下,我们如何根据羌绣的实际情况,开发羌绣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羌绣作为旅游产品的独特优势,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进程的加快,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绣",正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着如何让羌绣这个寄托着羌族丰富感情生活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摒旧纳新、发扬光大,文章在对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羌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构想,进而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镇坪乡是松潘县唯一一个羌族乡,目前与县城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文章结合镇坪实际情况分析了镇坪乡发展羌绣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镇坪乡应该大力发展羌绣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镇经济。并对镇坪如何发展羌绣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2017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羌语支语言在学术前沿综述与语言概况、形态句法研究、认知语言学、语言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总结。过去一年羌语支语言的研究有些领域有一定的进展,有些领域有创新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之后的灾区重建工作中,学者更多的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以科研、学术救灾重建的方式,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其对灾区文化重建的主体性参与成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8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羌语支语言在学术前沿综述与语言特征、语音描写与识别研究、形态句法研究、濒危语言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总结。过去一年羌语支语言的研究有些领域有一定的进展,有些领域有创新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11.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时间界,有关羌民族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并为后人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止,各学科交叉运用,使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逐步成为显学,为古老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保留了文化遗脉;地震之后,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系统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汶川大地震的学术纪念,更多的是期望可以对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在5.12地震后第一次由官方主办,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本文从文化展演的角度切入,将瓦尔俄足节视为一个文本,分析其如何进行文化展演,其语境是震后以及"非遗热"影响下对羌文化的大力宣传与保护,其意义在于彰显了典型羌文化,凝聚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13年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羌语支语言在谱系关系、社会语言学、语法、研究综述以及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总结①。过去一年羌语支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进步,但具有创新和前沿研究的论著还是偏少。  相似文献   

14.
羌族民间艺术是随着羌族社会不断发展而继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挑花刺绣,是独具羌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云云鞋”又是羌族挑绣绣品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其上绣的纹样色彩风格独具。文章试从羌族艺术与羌民族历史沿革、信仰崇拜、民间风物神话传说等密切关系,对羌绣“云云鞋”的纹样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探讨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基础上,从消费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了过去以传统功能为主的马尾绣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实现马尾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承,必须让古老的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对其重新构思或创新设计,使马尾绣在现代产品的应用中既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满足崇尚和彰显个性的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关注,使其既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又能为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尚玲玲 《林区教学》2015,(2):122-123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因此,羌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担负着实现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体现其民族性与地方性。学校如何实现羌文化的传承值得思考。通过对某小学、某中学羌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学校实现羌文化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闽北山歌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她是闽北文化、也是武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大自然的心声却被今日的"繁荣"掩盖得几乎无影无踪。上世纪曾有过收集整理闽北山歌的过程,但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却少有人问津。如何做好闽北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高人们对闽北山歌的认识和关注,造福子孙,是本文将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育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考察麻柳人的"羌绣"遗风及教育观念,发现世代传承的麻柳刺绣出现生存危机.麻柳乡小学利用麻柳刺绣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极有意义,建议学校教育应当关注麻柳刺绣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融",实现麻柳刺绣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促进教育回归其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宁波传统工艺金银彩绣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入手,探讨对宁波金银彩绣进行旅游开发和创新的途径,揭示宁波金银彩绣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分析对宁波金银彩绣商品进行开发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分别作为收藏品、日用品和特殊用途用品来讲可以采取的开发方式,以及目前宁波金银彩绣商品品种少,缺少竞争力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对宁波金银彩绣商品进行创新的三种途径,即题材创新,产品系列创新,制作工艺创新,希望能对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保护羌文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其传承,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通过对蒲溪乡羌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在该地区出现弱化和缺失的趋势,同时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在羌文化的传承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羌区学校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羌文化的传承中作用愈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