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R缓冲溶液中,奥硝唑可使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荧光强度猝灭,据此建立了荧光光度法测定奥硝唑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奥硝唑-SDS体系在pH=5~8缓冲溶液中,奥硝哇浓度在0~3.0 mg·L-1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8),对浓度为1.0 mg·L-1的奥硝唑平行测定11次,检出限为4.57×10-3mg·L-1,RSD=1.37%.该法快速、简便.用于药物制剂中奥硝唑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8):63-66
在聚乙烯醇存在下,铅与硫氰酸盐形成[Pb(SCN)4]2-和罗丹明B在水相中形成离子缔合物使罗丹明B荧光猝灭,猝灭程度与铅含量形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猝灭测定痕量铅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0.0478μg/m L,线性范围为0.04μg/m L-0.28μg/m L,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可直接在水相中测定微量铅.  相似文献   

3.
在pH为3.0~4.0的范围内,Cu2 会氧化I-并定量析出单质碘,I2与4,6-二溴荧光素反应,使其荧光发生猝灭.据此可建立一种荧光光谱间接测定微量Cu2 的方法.初步讨论了I2对二溴荧光素的荧光猝灭机理,认为主要是静态猝灭的作用.该体系的荧光发射波长为λem=531 nm.在铜含量12~170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F=0.347 3C 1.546 6(C:μg/mL),相关系数r=0.998 9,检出限为5.3μg/mL.将该方法用于水样中铜离子的测定,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接近人体生理pH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和液滴荧光法研究了核黄素和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NA浓度增加,核黄素产生紫外光谱减色效应及荧光猝灭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盐效应可使核黄素的荧光猝灭效应减小,由此推测核黄素与DNA之间可能存在嵌入作用和静电结合作用.通过计算和Scatchard作图求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嗪草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显示嗪草酮能强烈的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当嗪草酮的浓度为2×10-5~3.2×10-4mol/L时,荧光猝灭程度与嗪草酮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3.44167+0.8885C,相关系数r=0.9926,检出限为6.26×10-7mol/l。用该方法对嗪草酮进行了实际样品中其含量测定。并且测定了该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给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对农药嗪草酮使用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增敏荧光猝灭法测定水中微量银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文婷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43-44,147
银离子和盐酸萘乙二胺(NNE)的活性氨基有很好的配位络合作用,在pH=5.8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可形成金属配合物NNE-Ag导致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因其降低NNE分子的极性,有利于分子中的萘环进入β-环糊精的疏水空腔中,使体系的荧光强度猝灭更加明显。据此建立β-环糊精增敏NNE荧光猝灭测定银离子的方法。考察了pH值、反应介质、反应时间和β-环糊精用量等条件对体系的荧光强度影响。结果表明,在β-环糊精存在条件下,银离子可以使NNE的荧光强度发生较明显的猝灭,荧光猝灭程度与Ag离子的浓度在0-28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I0/I=0.99363+0.01108C(C的单位为μmol/L),r=0.9985,检出限为2.35×10-4mol/L。将该方法用于水样中银离子的测定,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298K时Tris-HC l缓冲溶液(pH=7.1)中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N-十六烷基-羟乙基-二甲溴化铵(CHD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考察了BSA浓度对结合作用的影响,用Stern-Volmer方程探讨了CHDAB在浓度较低区域与BSA的作用机制,用位点结合模型计算了CHDAB与BSA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CHDAB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CHDAB对BSA的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并导致其最大发射波长蓝移;相同温度下,BSA浓度越小,其Stern-Volmer猝灭常数Ksv越大,CHDAB对BSA的猝灭作用越强,同时其结合常数也越大,结合越强;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HDAB对BSA构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荧光光谱、粘度测定、磷酸盐效应、热变性实验研究镧-邻菲罗啉-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LAPF)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能使该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为Ksv=(1.9±0.2)×105 L.mol-1,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粘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CT-DNA结合.磷酸盐效应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非特异性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单宁酸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TA对TP产生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在298 K和310 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1×105L·mol-1和1.216×105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和1.2.热力学参数表明TA与TP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和生理p H下研究了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芦丁可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结合时间的长短对芦丁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影响,时间越长,荧光强度降低越快,通过计算其猝灭常数Ksv=7.494×104L/mol可知,主要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和生理p H下研究了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芦丁可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结合时间的长短对芦丁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影响,时间越长,荧光强度降低越快,通过计算其猝灭常数Ksv=7.494×104L/mol可知,主要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2.
通过荧光光谱、热变性、黏度测定、盐效应实验研究了镧(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CT-DNA能使配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K15℃=1.62×10^-5L·mol^-1,K25℃=1.12×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887和1.0324,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黏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DNA结合.盐效应表明该配合物与DNA之间还存在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Tris缓冲溶液(pH7.1)体系中,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水溶液中司他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司他夫定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产生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司他夫定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其为静态猝灭机制,运用位点模型计算出298K,310K时其结合常数KA(分别为1.01×10^4,4.17×10^4L·mol^-1)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9,0.93),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氢键或VanderWall's作用为主;蛋白质变性剂尿素的存在导致上述荧光猝灭效率减少;运用FS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了司他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为3.79nm.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模拟生理环境pH=7.40的条件下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和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对槲皮素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变化进行拟合,确定其荧光猝灭机理.利用修正的Benesi-Hildebrand方程对槲皮素的荧光强度随β-环糊精浓度的变化进行拟合,确定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包合比.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310K时,槲皮素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合物的稳定常数为66.7L·mol-1,包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CT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HCT可以有规律地使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HCT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和计算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ΔG、ΔH和ΔS等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推断出HCT与BSA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疏水作用力。同时,从分子荧光寿命进一步证明HCT与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生理酸度(pH=7.4)的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姜黄素嘧啶酮衍生物6-(4-羟基-3-甲氧基苯)-4-((1Z,3E)-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1,3-丁二烯-1-基)嘧啶-2(1H)-硫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分子对BSA有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是静态猝灭为主;该药物分子与BSA结合位点数约为1,且其结合能力优于姜黄素;运用热力学方程得出热力学参数(ΔH,ΔS)均小于0,可知药物分子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R(HFinCl4I4)在滤纸同体基质上能发射强而稳定的室温燐光,KBrO3氧化R发生室温燐光猝灭,HCHO与KBrO3反应生成Br2进一步氧化R,导致室温燐光剧烈猝灭,HCHO含量△Ip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HFinCl4I4-KBrO3-Tween-80体系同体基质室温燐光猝灭测定痕量甲醛的新方法.加比不加Tween-80时,△Ip增大9.1倍.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6~1.6(fg/spot)(对应浓度为0.040~4.0pg/mL,0.40pL/spot),工作曲线回归方程△Ip=136.6+28.28mHCHO(fg/spot),n=6,相关系数r=0.9935,检出限为4.5ag/spot(对应浓度1.1x10-44g/mL),灵敏、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甲醛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探讨了HFinCI4I4-KBrOy-Tween-80体系固体基质室温燐光猝灭法测定甲醛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光谱对电致发光器件(OLED)中几种常用化学组分的荧光猝灭和光诱导电子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常用的空穴传输材料NPB和TPD与常用电子传输材料AlQ3在光的帮助下可发生电子转移.根据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作图和用单光子记数法测得的荧光寿命而计算得到的猝灭速度常数和扩散速度常数相对应,明确地表明这里的猝灭具有电子转移特征.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H对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浓度的增加引起BSA在345a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荧光猝灭光谱及Stem—Volme方程分析发现,在pH为2.5、4.5和7.4体系中均为静态猝灭,且两者猝灭常数随pH增加而增加;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pH7.4、温度为290K和310K下,黄芩苷和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_(290)K=1.2894×10。L·mol^(-1)和K。。:1.0979×10。L·mol^(-2)由热力学参数确定黄芩苷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黄芩苷使BSA芳香性氨基酸(Trp,Tyr)残基微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Tris-HCl缓冲溶液中拉米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机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拉米夫定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并对其猝灭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拉米夫定对BSA的猝灭为静态猝灭;运用位点结合模型,计算得到298K时拉米夫定与BSA结合常数KA为1.79×105L.mol-1和结合位点数n为1.04,说明二者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其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根据F 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求得拉米夫定在BSA上距色氨酸残基的距离r为2.21nm;最后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发现拉米夫定对BSA构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