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海涛 《北京档案》2022,(10):48-4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启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转移到南京。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来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开启国共南京谈判。由于国民政府不准许《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发行,为了将延安新华社的消息及国共南京谈判的最新进展等传递给广大民众,新华社南京分社开始编印发行《新华社通讯稿》(以下简称《通讯稿》)。1946年国共南京谈判期间,《通讯稿》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发行的唯一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2.
王素霞 《湖南档案》2009,(11):36-38
时任国民党第9路军第18师中将师长的张辉瓒在“围剿”红军时被活捉,引来了30年代初的一次国共谈判。这次国共谈判进行中,张辉瓒却意外遭砍头处死,这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通过情报手段夺取战略主动,是重庆国共两党谈判期间的一场激战. 台前的电报往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尤其是在东北,美苏对抗与国共斗争交织在一起.美国为对付苏联,一方面积极帮助国民党接收东北,另一方面积极扩张外交势力,努力重建其领事机构.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因其处于苏军控制之下的特殊地位被美国认为具有特殊意义.美国驻大连领事馆始设于1906年9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领事馆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抗拉开帷幕.1945年7-8月的中苏谈判过程中,苏联坚持在东北,尤其在港口和铁路问题上享有控制权,而美国不甘心让苏联在战后独占东北,插手谈判,竭力要求苏联承诺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以限制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谈判前的较量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从次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叶剑英、林伯渠先后存西安、杭州、庐山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蒋介石、宋子文等人进行了四次谈判。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呼声日高。1937年8月9日,中共中央和红军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同时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全国性的抗战已经开始,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在国民革命军第  相似文献   

7.
陆佳卉 《青年记者》2016,(19):89-90
新华日报的创刊背景及办报宗旨 1.创刊背景 抗战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战争同时进行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处境艰难.1937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成功的铺垫,经过8个月的谈判,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正本书公正地研究当时国共双方戏剧性的谈判过程,为研究国共之间往来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实,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20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的矛盾冲突,逐渐发展演变成国共两党之间的角力之争。随着日本全面侵华,两党一度达成和解,共同御敌。从1936年至1945年十年间,国共两党在矛盾分  相似文献   

9.
人们熟知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上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一个长期酝酿、多次会谈的过程。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周恩来不计前嫌,与张冲、陈立夫等人巧妙周旋,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善于应对、求同存异的谈判技巧。欲知详情,请看《国共二次合作前的西湖谈判》。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仅仅过了一个多月,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迅即奔赴抗日前线.然而,这距离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联合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战已迟了近5年时间,距离中共正式提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也已近半年之久.为了尽快实现国共合作和红军改编,中共不懈努力,甚至屡屡做出让步,与国民党进行了5次拉锯式谈判."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最终迫使国民党蒋介石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和红军改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情报手段夺取战略主动,是重庆国共两党谈判期间的一场激战。台前的电报往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有人提出怎样才能让"过头话"远离媒体?对这个问题,我想以邓颖超同志一次审稿做法说点看法. 1976年底,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将3篇悼念文章送邓颖超同志审阅.邓颖超同志要求对原稿中某些不实之处加以修改.她指出3篇送审稿中的几个不实之处包括:一、讲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李少石(廖仲恺之女廖梦醒的丈夫,引者注)被国民党特务谋杀,事实早已查清,那属意外事故,不是谋杀;二、讲1938年长沙大火,是国民党企图谋害周恩来,事实是国民党对日军进攻采取焦土政策,"谋害"之说是夸大;三、讲在(重庆)红岩村时,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和战士们一起浇水、种菜、浇粪,实际上只是偶尔为之,不是"经常";四、讲周恩来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和毛主席"寸步不离",也起码是不科学,因为当时两人各有各的活动,不可能"寸步不离".(根据<新民晚报>2004年2月26日报道,作者:范敬宜)  相似文献   

13.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统奉蒋介石之命成立了“梅园监视站”,采取监视、跟踪、侦察、窃取情报等方式,专门监视驻梅园新村跟国民政府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团.“梅园监视站”给中共代表团的活动带来了障碍,但并未阻碍中共代表团开展工作,体现了该历史时期中统等特务机构的特点.梅园新村纪念馆馆藏的一批档案史料记述了监视站的工作始末,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在此领域的史料空白.研究“梅园监视站”能管窥该历史时段内国民党特务机构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监视破坏行为,这是研究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国内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南京,是一座将历史融合于自然的城市,遍地古迹,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之光。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从重庆转移到南京。为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争取中国的持久和平,周恩来肩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于5月3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居住在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6.
一叶 《湖北档案》2014,(9):30-35
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于延安。就中共与美国的关系而言,1944年接待美军观察组是延安外事工作的重要开端。中共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也开始了直接的交往,其中,经历了与两国三方(即中美两国和国共美三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重庆谈判、停战谈判,相应的协商机构则有三人军事小组、军事调处执行部等。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叶剑英是周恩来最主要的助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档案》2011,(3):17-19
1946年4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在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及政治协商会议后,与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等人乘机返回延安时,飞机不幸在山西兴县与海拔2000米高的黑茶山相撞,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18.
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毛泽东所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记忆犹新,耳熟能详.但鲜为人知的是,国共之间曾经为释放张辉瓒而谈判,并由此牵扯出几段恩怨纠葛的故事,涉及的人物包括中共特工涂作潮、李翔梧,南昌乡绅魏朝鹏,抗日英烈朱耀华中将,乃至韩国国父金九等.笔者曾听父亲涂作潮说起这段往事,为厘清真相,1985年笔者找到李翔梧后人,1996年找到魏朝鹏后人,并在此后陆续找到张辉瓒和朱耀华后人,收集到相关档案史料20多份,追踪路线延伸至天津、深圳、南昌、上海、长沙、台北,乃至俄罗斯和美国.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总理虽已离世多年,但有关他的解密报道和缅怀文章仍层出不穷,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恩来就是叱咤风云的新闻人物,尤其是几次国共谈判期间,他的名字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是如何报道和评价周恩来的。笔者在1946年5月出版的《文萃周刊》和《消息半周刊》上读到了两篇新闻通讯,它们的作者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和谈为背景,报道了周恩来为实现民主和平而不懈努力的经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周恩来当时的形象。其中长篇访问记《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是中国记者第一次系统而详细地采访报道周恩来。现将这两篇新闻通讯转录于下,与读者分享60年前记者笔下的周恩来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美国特使马歇尔使华消息传到中国,国共谈判面临新机遇。《中央日报》担负着宣传国民党政治主张的责任,在马歇尔抵华前后,积极为国民党宣传造势,诋毁中共政权及中共军队,片面解读美国政策,为国民党一党独裁政府辩护,从而争取马歇尔特使的支持,以巩固国民党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