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的影視声音研究领域,人们对声音作为最基本的剪辑要素,如何参与影视语言的组织,特别是影视声音如何将自身各部分(语言、音乐、音响)组织在一起的问题历来研究得较少。本文从声音的剪辑特性出发,对声音剪辑的“织体”结构、声音叠置的形式、声音叠置的章法、声音的“主调式”和“复调式”以及声音的功能性转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时代,声音的侵权现象不容忽视。数字化入侵使得声音信息的收集更加隐蔽,而对声音信息的利用与侵犯却呈现多元状态。人工智能时代声音侵权的诱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声音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其经济价值,而相关法律对声音权益的保护不足使得侵权行为有机可乘,同时个人对声音的保护意识不强也使得声音侵权行为加剧。基于此,需要通过平衡声音的数据控制权,完善声音人格立法权,增强个人声音保护意识的方式,保护声音权益不受侵犯,促进人工智能语音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视艺术片的两大基本元素。声音与画面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声音所传达的而为画面所不能传达或不能单独传达的感受,是声音艺术特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因此,要创作优秀的电视艺术片,就需要对声音和画面进行系统、整体的考虑,使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成为一体。这样,就必须对声音有一个总谱设计,对声音的构成有个基本把握。  相似文献   

4.
曾巍 《出版科学》2023,(5):14-22
声音出版的概念,是针对有声出版实践中将声音作为文字内容的附加媒介,对声音出版价值认识有失片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声音出版强调诉诸听觉的声音既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内容主体,也可以是其呈现形式,着力于声音资源的充分发掘、存储、加工、生产与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高效利用。留声机发明为声音出版登场创造了技术条件,此后随着媒介技术变革而出现的音像出版、有声出版、在线音频等,是不同阶段声音出版的实践样态。在出版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出版需要进一步深挖内容资源、优化市场配置、激发宣传功能、升级媒介技术、营造出版生态,实现技术、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果国宝会说话》扩展了对于声音景观的运用。本文以谢弗所提出的声音景观理论中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为索引,基于对社会和文化形态因素的分析,赋予听觉动态性和丰富性,并从声音形态建构、声音空间建构、声音价值建构三个方面探讨《如果国宝会说话》声音景观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陈蕾  张雯 《浙江档案》2022,(8):58-60
对口述史视频档案的研究大多基于视觉维度,声音作为口述史的重要元素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声音景观理论不仅关注声音本身,还强调身处其中的人如何感知声音、创造声音。本文借助声音景观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对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中声音进行研究,发现声音通过创造虚拟空间增加临场感,以诉诸情感的方式引发共鸣,凭借个体的讲述实现历史叙事平衡,从而展现出口述史视频的深厚魅力。基于听觉实践与声音的相互作用,浙江老摄影家口述史视频里声景的建构也有着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6,(2):F0002-F0002
2月7日,农历大年二十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用声音刻录时代前行的脚步,再现百姓生活欢乐、温暖的瞬间,为亿万听众奉献了一道极具广播特色、丰盛热闹的“声音大餐”。节目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我国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家的声音”与“我台的声音”,以轻松、欢乐、温暖、怀旧的风格陪听众回家,伴听众过年;二十多位中央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和主持人参与主持,一批听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文体明星集体亮相;节目首次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对2015年及1956至今的5个猴年的国家声音进行梳理,给听众全新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8.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作为载体呢,声音对广播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广播传播信息的唯一手段和最终途径。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为听而写是对电台记者的一个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9.
安然 《视听》2016,(7):143-144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影视配音演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配音艺术逐渐成为影视剧吸引观众的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配音艺术中,声音必须具有弹性,台词文本才能活化而不至于生硬,人物形象才能准确塑造而不至于含糊。声音弹性是综合把握各种声音要素,使声音成为表达服务的基础。本文以情、声、气三部分对声音弹性的支持为切入点,剖析声音弹性在影视配音中的应用及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播音与主持是声音的塑造艺术。其声音的塑造不仅仅在于声音本身,还在于隐藏在声音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态度。人物的喜怒哀怨,爱恨情仇,故事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态度的明暗爱憎、褒贬扬抑,都是靠声音塑造来完成的。可以说,声音塑造在播音与主持中具有其他表现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播音员与主持人来说,他既不是新闻稿的宣读机,也不是主持词的代言人,而是肩负着二度创作使命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的诸多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对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充分利用声音技术,开创了"画面+解说"这一纪录片样式,也奠定了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声音使影片呈现奢华之美,声音丰富了电影谋篇布局的方法,声音成为纪录片表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录音报道音响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特点应该是三方面,即广播的快、广和声音。近几年,广播界在快和广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广播的最基本的特点——声音,却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就发挥广播声音特点的问题,作一探讨。一、声音——广播最富有本质特征的特点广播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它要经过声→电→声的转换过程。从声音开始,又复归到声音,这是广播传播的基本过程。所以说,声音是广播原生的、最  相似文献   

15.
袁家芬 《新闻世界》2011,(10):210-210
均衡器(EQ)是一种用来对频响曲线进行调节的音频设备,它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进行不同的提升或衰减,从而弥补各种声源发声中的频率缺陷。使用EQ对声音进行处理时,用好了,可以让我们对声音进行润色,用不好,就会破坏声音。  相似文献   

16.
龚政文  李欣 《新闻战线》2012,(12):25-26
"1+1"是十八大重大报道的主要特色。第一个"1",代表会议声音,即准确、权威、及时地传递十八大发出的中国声音;第二个"1"则是社会声音、百姓声音、舆论声音及国际声音的整合与提炼。  相似文献   

17.
赵辉 《今传媒》2016,(7):120-121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声音和画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两者功能不同,互为补充,声音和画面应该是有机的整体.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观众对于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期声、现场声、音乐等声音元素也被更为广泛的使用在电视新闻里.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必须将二者有效结合,相辅相成.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旭 《新闻窗》2008,(4):71-72
广播是以声音为主的媒体,音响效果的运用,在广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广播节目中声音的编辑、处理对节目的成败具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对声音编辑的思路、技巧和正确的方法,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的广播新闻专题、文艺专题等节目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是由画面和声音两大基本元素构成的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艺术创作中,各种声音构成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效果之间的组接,以及如何选择录制声音的工艺等等,都是录音师在声音构思、  相似文献   

20.
"声音艺术"因其内涵的模糊性和所涉媒材的复合性,使得这一术语在艺术界内部也未曾获得能够达成共识的精准定义。本文以声音艺术的知觉形式和审美体验为核心,首先就"声音艺术"的概念指涉,从主体观念、形式构成和审美判断上明确声音艺术的内涵;其次,通过归纳不同阶段的声音艺术的形式特征,探究美学观念对声音意识的创作驱动,把握声音艺术"语境化"的听觉谋划及形态表征;最后,针对当代声音艺术作品的形式意涵和美学指向进行辨析,从中发现声音艺术潜在的批判性表述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