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培琼 《今传媒》2016,(1):116-117
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央视"春晚"不仅是全中国的一台大戏,也是全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由于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法国,从电视或网上同步看"春晚"早已不是问题。在法国看央视"春晚",更有一种家国情怀。"春晚"让我们中华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自2008年12月的月度舆情报告以来,已构建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务界评价较高的网络舆情指数评价体系,春节期间,我们使用了该评价体系用来评测北京电视台三台春晚--"三屏合一"新春晚(以下简称为网络春晚)、北京台春晚以及环球春晚--的舆情反馈和评价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春节和公元纪年无关,它是夏历体系中最大的节日。严格而论,中国"春晚"应当采用更为准确的中华纪年,而2012年的"春晚"则应称为夏历壬辰年"春晚"或简称龙年"春晚"。龙年"春晚"结束后,央视"春晚"制作团队又一次经历了一种包括观众、批评家以及业内人士的  相似文献   

5.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春晚"以每年数亿人的观众规模创造着收视奇迹,并由自发转向自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度媒介事件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历经三十年发展。1983年的"春晚"在国人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烙印。2005年,"春晚"由中央电视台多频道并机播出,收视率达到95.45%,创20年新高峰①。2008年,"春晚"满意度高达84.3%②。"春晚"的收视霸主地位几十年未曾动摇。"春晚"以每年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激烈的"春晚"收视争夺战中,以差异之道策划制作的辽视"春晚",凭借独特的乡土文化、雄厚的文艺基础、精致的创意编排,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又以鲜明特色和原创品质铸就了优质的"春晚"品牌。  相似文献   

8.
2012年,BTV北京更名为BTV北京卫视,全新升级带来全新变化。北京卫视,彰显"首善媒体,大美品质",向全国全世界传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七大品牌栏目带,六档新闻日播栏目,打造全国文化高地,使BTV北京卫视成为引领全国百姓精神生活的最强平台。  相似文献   

9.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中央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的重要象征性行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于27年[1]来每年中最特别的辞旧迎新的大年夜晚上.春晚的最终固定被许多文化研究者称为是一种"新民俗":承载了传统春节文化、民间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春晚本身作为一个文化文本重构了传统春节文化甚至建构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共同记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大型歌舞电视联欢晚会实际上是选择性地成了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0.
正《咬文嚼字》杂志在对马年春晚的点评中指出,短片《"春晚"是什么》结尾的屏幕文字"春晚是想你的365天"犯了常识性错误。365天的"年"是公历年,而举行春晚的"除夕"则是创于夏代的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年的特定日期。农历平年是12个月,354天至355天;闰年是13个月,383天至384天。也就是说,春晚的间隔永远不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文艺公共性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10年春晚‘广告门’事件"、"2009年电视剧《蜗居》现象"这两大有代表性的电视文艺现象为参照,审视中国电视文艺目前在公共性方面所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指出:公共舆论、伦理与价值观,以及文化认同三个方面的积极建构,应是中国电视文艺从当下困境中突围、进而充分承担起当代"公共影视空间"职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研究以动态、实践和流变的视角认识记忆建构,强调大众传媒既是行动主体也可能是记忆实践的途径和对象。笔者区分"中介化"(mediation)的集体记忆实践和"集体记忆化"的媒介实践,认为春晚内容单独不构成集体记忆,作为记忆实践的春晚是形成记忆机制的关键。春晚在受众主体的记忆实践中,成为记忆之所,记忆唤起和记忆操演的承携者,以及讲述和理解家庭、民族和阶层身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央视的春晚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年夜饭",以固化的仪式确定下来的春晚带有对集体记忆的追寻,起到了对"共同情感"的升华。本文借助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从仪式化符号表征的解释、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凝聚共识这几个角度切入研究春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原BTV青少频道正式变更为"BTV青年频道"。作为国内第一家青年频道,频道将以15-34岁青年人为目标受众,"正值青春"为口号,绿色为主色调,做青年伙伴,传达青年的声音,展现青年的炫彩世界。BTV青年频道将以新青年、新媒体、新技术打  相似文献   

16.
按文化发展周期律来看,一种现象沉淀成文化,是通过兴起——兴盛——衰落——修正变化再生的生存轨迹沉淀而再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赶上了"‘春晚’文化"形成的周期。"春晚"文化的出现,是在一个民族百废待兴中人们用智慧的、试探的方式,借用一个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17.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开场舞蹈,《火舞》混杂着浓烈的地域气息和时尚的国际范儿。在中国,它或许能够成为继《大河之舞》之后的又一商业典范土耳其文化参赞怡珂很满意《火舞》能登上春晚的舞台。"为了这5分钟的表演,我们争取了很久!"她回忆着数月前和中国同事拿着舞蹈的DVD,一遍遍向春晚剧组展示《火舞》女主角希娜姆经典的肚皮舞镜头:伴着动感的音乐摇手、扭胯。最终定了计划,2月6日,春晚开始前三天,主要演员来北京参与彩排。对于一向严苛的春晚剧组而言,这算是"优待"了。"穆斯塔法(《火舞》的编舞者)不能  相似文献   

19.
央视"春晚"是人类文化在传媒时代绽放的一朵奇葩,它不是人任意创作的结果,而有属于其自身的规律性.本文尝试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潜藏在其中的符号学规律,进而发现这一文化事件的深层结构,最终对什么是"春晚",怎样才是成功的"春晚"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宁群贤 《传媒》2012,(3):27-28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国欢庆、阖家团圆时,精彩好看的电视节目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为营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广东卫视致力于打造一台独具"年味"和"粤味"的春晚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让全国观众在大年之夜能有更多的节目可以选择观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