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公报》是清末中等社会的重要活动空间,而《大公报》的反缠足是中等社会的使命之一。《大公报》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国民不缠足。然而事实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2.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3.
《国闻通讯社》曾是《大公报》(新记)的姊妹企业,而且可以说,它是《大公报》的母体。这不仅因为旧《大公报》革创时期的“班底”大多是从《国闻社》调集的,而且作为《大公报》的三“巨头”——吴鼎昌、胡改之、张季鸾也是在创刊《国闻周报》之初,开始紧密结合的。他们三人,在早年同在日本留学时就认识,但大概只是泛泛之交。归国以后,就各奔前程。吴、张二人,都挂籍同盟会;而吴在清末,就进了大清银行(中国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两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梳理了《大公报》副刊(津版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选取《大公报》中文学艺术方面涉及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大公报》副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藉此开拓出一种研究的新模式,以弥补文献信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过去因该报在政治上鼓吹和平改良,报刊史学界对其评价较低。本文试图对该报君宪思想的主要内容、动因,以及它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和对暴力革命的态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该报过去被忽视和低估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一片舆论的声讨中,清政府的新政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一些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纷纷参与其中,希望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地。英敛之作为其中的代表,为了践行自己的曲线救国的理想,以《大公报》为舆论阵地,从清末新政的各个方面积极对其宣传造势和监督,也开始了自己在清末新政中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黄荣 《新闻世界》2013,(7):235-236
【摘要】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大公报》,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关于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我们有太多的感慨。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辟出的群英荟萃之盛景。那一段时光,是《大公报》人才辈出、熠熠生辉的时光。本文从重视人才、挑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方面,对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陆治琴 《今传媒》2013,(1):121-122
大公报作为文人办报,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超然于各种利益之上,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各种现象,而且它的评价也会相对公允。这样,我感觉《大公报》这份报纸上反映的清末社会可能就比我们的教科书和我们现在历史研究的成果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06-110
1902年京师大学堂制定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是清末第一个大学图书馆章程,但内容却始终不详。偶然查阅《大公报》时,意外地找到了《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同时还发现了1903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新定章程》和《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增订阅书借书章程》,这些章程的重新发现给京师大学堂和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时期,英敛之1902年于天津创办的《大公报》已逐步成长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表达当时国人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俄战争的态度方面,以爱国、敢言著称的《大公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论说,表达其联俄、联日皆不可取,惟立宪而后可以救中国的基本立场。本文通过对1904-1905年间《大公报》原件的文本分析,探讨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倾向与评论态度。  相似文献   

15.
彭燕 《新闻爱好者》2011,(5):102-103
吕碧城是我国第一个女编辑,与《大公报》有着极深的渊源,在《大公报》的经历是吕碧城一生的转折,对其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吕碧城在《大公报》的主要活动:与《大公报》的结缘,写了大量关于女子教育、女子独立和针砭时政的文章以及与秋瑾的结识。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份著名的文人报纸 ,一贯奉行“言论报国”的宗旨 ,在长期的办报历程中 ,逐步形成并巩固了个性鲜明的“敢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于《大公报》的整个言论实践之中 ,成为《大公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试图勾勒出《大公报》“敢言”传统的基本面貌 ,为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靓 《新闻世界》2012,(7):193-194
本文通过对《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条件的分析,探讨张季鸾是如何站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立场针砭时弊,批评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从而构建了《大公报》的公共领域的,并且指出了《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的经验给现代传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20.
董谦 《新闻界》2008,(3):163-165
《大公报》人才辈出,原因何在?本文从知人善任的人才选拔机制、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企业民主制度管理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记《大公报》用人育人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