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同类型的探讨,分析了实施工学结合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弹性学分制下的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重大意义,必然会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模式。  相似文献   

2.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同类型的探讨,分析了实施工学结合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弹性学分制下的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重大意义,必然会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顶岗实习的“第三条道路”——兼谈仿真模拟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逻辑前提是"校企合作".如果企业不和学校合作,学生去哪里工,岗住去那里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对的现实.推行仿真模拟教学,把工的情景、把岗位以虚拟高仿真形态直接搭建到教室去,不愧为顶岗实习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是研究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工学结合"的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描述,因为各自切入点的不同,对工学"结合"呈现众多侧重不同的操作解释,本文从"工"与"学"的各自含义入手,在学生学习形式、学生学习内容、学校教学方法、学校教学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工"与"学"的具体区分后,提出当前"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高晓东 《考试周刊》2011,(72):197-199
作者通过对江苏省近十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确实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活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工学交替已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成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以工代学"苗头的出现,将学生当做低廉的劳动力。职业院校加强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制度管理,用行动来切实贯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为了使工学交替能成为本校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我校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文结合学校汽修专业"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论述了"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和应解决好的几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广东职业教育提出了在十一五发展阶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基于此,职业院校既要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又要更好地适应企业订单的要求,运用何种培养模式才能更贴近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达到与企业的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成为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实践探讨,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我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教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借承接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职业院校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之际,将广东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工作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讨如何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同广东实际相结合,使其本土化,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形成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有职业教育尤其是学校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也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效性起到决定作用,教学实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对影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扬长避短,保障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李波 《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94-19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意义,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种需求,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更具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合格毕业生。而工学结合的现代职教体系应该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很适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本文首先介绍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后阐述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最后讲述了构建工学结合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具体创新性举措。  相似文献   

11.
盛子强  曹晔 《职教论坛》2012,(24):65-67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在充分认识教学模式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把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分为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学工并行衔接教学模式、学工交替衔接教学模式三种,列举了国内外利用这些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是研究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工学结合”的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描述,因为各自切入点的不同,对工学“结合”呈现众多侧重不同的操作解释,本文从“工”与“学”的各自含义入手,在学生学习形式、学生学习内容、学校教学方法、学校教学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工”与“学”的具体区分后,提出当前“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文章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在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及维修专业的具体实践,分析其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大家对“半工半读”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前中职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例如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等,都是当前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如何继续和深化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深化政策制度研究,是当前中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技术类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种很有利的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方式也应该要有新的改变,以此来适应这种新的教育体质。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再造、教学时间的缩短、教学过程以学员为主体、教学场地即工作场地等方面的变化.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与实现,必需具备以下条件:学校应有自己的实体企业,拥有能做学生师傅的教师,教学班级为小班设置,有专业教师自己开发的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材料,有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1年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如何办成学校和市场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试图建立在学校中学理论、在市场中实践理论的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的现状,然后指出了国内工学结合模式的不足在于学校、学生和单位三方的利益冲突;提出“工”和“学”都只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手段而非目标,不可能完全满足单位需求的全新思路;进而认为要取得工学结合的成功,并非模式的成功,而是能否满足合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得出工学结合模式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订单式工学结合和适应式工学结合。  相似文献   

19.
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本文结合美容美发专业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的学生培养情况,就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就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详细分析了我国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两个教学实践班进行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使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及商务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绩提高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