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除物质生活外。也日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 文学泰斗巴金先生就曾经说,他晚年有三种痛苦:一是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二是深爱的人一个个高他而去,三是生命失去了奉献的意义。巴老正是在这种精神历练中最终完成了自己独立人格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种流淌广远而又包容万象的精神存在,具有整体性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真正有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着,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又在人类中间创造了一种同样是人类特有的联系,决定了人类生活的人际特点和社会特点。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特有方式,具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寻求美好人性寄居地的历程,但是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悖论决定了他寻找的无望。尽管如此.他依然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精神守望中。但客观现实又让他不能完全超脱。这种强烈的精神冲突煎熬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正是因为此,在他寄予了美好理想的湘西女性身上读者看到了世代妇女的身影,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樊篱中。  相似文献   

4.
奥斯丁强调文学的客观性及主观性,其文学思想根源是古典主义,哲学根源是唯理主义。他抛弃了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思想。他不是机械地反映生活,而是渗透了人的主体精神;他不美化生活,而是描写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生态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百多年前的梭罗没有遭遇到生态危机,他的生态观念源自其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诉求。梭罗极其珍视自身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要求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生活;同时由己及人,把精神自由诉求外延至自然,认为自然及万物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独立人格,有生存于天地不被无谓破坏的愿望和权利,并需要人类的尊重。自然同时是梭罗自身精神自由诉求的重要客体,他热爱自然,欣赏自然,需要在自然中维持身心健康。梭罗的自然观无疑是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合先进环境伦理价值观的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模拟话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除物质生活外,日益关注着自己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生活对道德基础和本质的解构,导致社会外在规范力量的弱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定向危机;作为道德生活之最高的责任感,也变得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安顿人类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生活,使它不再四海漂泊、无所归依,必须关注"他者"的存在和命运。"他者"不仅是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更是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如果能够站在"他者"的高度,对人类和非人类的命运给予高度沉思,也许人们能够走出当前精神生活的困境,给自己的生存乃至生活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如果有人想用很小的空间,譬如一间屋子,来最大限度地容纳悠久浩瀚的人类精神的历史,那他大概可以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为这间屋子精心挑选书籍。不过,把书放在自己的屋子里,并不等于拥有了这些书。拥有一本书的真正意思是:阅读它,通过阅读使书的内涵进入自己的精神和心灵。所以,如果一个人想用很小的空间,来最大限度地容纳悠久浩瀚的人类精神的历史,他有一个比屋子更好的放书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他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少咏 《语文知识》2013,(3):11-12,30
墨白的中篇小说《寻找乐园》写出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漂泊。小说中的食堂哥等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人类悲剧。由于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当他在寻找乐园时,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了一条布满荆棘和卵石的解脱孤独之路上。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除物质生活外,日益关注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如亲情友情、人格修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下了很多短小而有思想的教育名篇,不少文章今天读来依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依然有指引作用。他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尤其是在过教员生活的,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用功研究了"。老师应该"自己天天去研究",让学生受益,自己"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然后,他提出了三条学生精神:"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身体力行,“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使自己能真正生活于自己建构的哲学中,遵守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从中体验到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找寻到精神安顿之所。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多部悲剧。他以天生的敏锐感受他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天才式的苦痛俯瞰复杂多艰的人生,又以他的如椽巨笔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真实。 奥尼尔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思想探索中度过的。他声称所有的戏剧就是为了探究“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相信尼采的论断“上帝死了”。《圣经》上说:人类伪始祖亚当、夏娃经受不起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触犯上帝被逐出伊甸园,因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乐土。二十世纪初的“上帝”之死又使得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失去了原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不仅失却了物质的家,又失落了精神的家。奥尼尔以悲剧这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人类对这双重家园的寻觅与追求。在他的剧本中,“家”的意象有二:从表层上说,是物质的家园。人们挣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从深层底蕴看,是精神的家园。即是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避难所,寻找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是从人类文化的产生开始计算的。人只有在对单一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时,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人类还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发展方式,即人创造文化,再反过来用文化创造自己。所以,文化又是人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原始人类群居生活共同抵御洪水猛兽,集体采集、狩猎以维系生命,繁衍后代开始,推动着人类由远古到现代,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源远流长的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的合作精神的存在,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兴旺发达。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变革,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激烈竞争,指导学生锻炼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善于适应周围环境,乐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粗…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自白派诗歌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威尔在他的诗歌《臭鼬时刻》中,用平易的语言、自白的方式叙述了当代信仰危机、道德滑落的美国民众生活。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个充满着欲望、精神荒凉的世界,诗人在表述自己内心彷徨、郁闷、痛苦的同时,又鞭笞了喧嚣、狂躁、处于精神危机的当代人类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20.
猫眼看世界     
《我是猫》算得上是日本的才子书之一。作者夏目漱石以猫的视觉为座轴,写尽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社会百态,展现了一幅精神世界空虚的市井之图,同时这又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书中主人公是猫,一个自命不凡的神猫,它对人类不屑一顾,引经据典地嘲讽人类社会。可笑的是自己太自作聪明,竟喝醉了酒淹死在水缸里。   现在且看这只猫刚生活在人类社会里的情形。   猫的主人是个教师,家人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读书郎,因为他常常在书房中度日,很少出门槛。猫溜进书房偷看才知道主人不过在睡觉而已,你看这个教师徒有其表,害胃病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