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的有机的就业保障体系,从大学生就业前、就业时和就业后三方面出发,通过就业服务、就业支持和就业援助三个维度的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学生就业的就业能力、学生价值观与就业观、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教育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职业指导作为帮助就业、促进就业稳定、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帮助高校毕业生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技能、树立就业自信心、克服就业心理问题和实现顺利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问题、职业指导的概念内涵入手,对上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就业信息化建设、就业市场建设、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着力构建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从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入手,从就业意愿、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目标、就业流失率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困境,为就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紧接着,深入剖析河南省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为就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建议,从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创业扶持体系和就业政策体系五大方面,最终有效提升河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趋势,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参与新就业形态现状,分析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和限制与平台模式下就业形态发展,即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灵活就业、新职业发展机会,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新就业形态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新就业形态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向赋能、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就业被称为灵活就业,但又不等同于灵活就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存在于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中的正规就业,常表现形式有:劳务派遣、自由职业、零时工等,是传统就业的一种补充形式.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从事传统、正规行业的比例正在下降,而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高校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比例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吉首大学近四年就业率统计为例:2010年灵活就业与自由职业就业率分别为48.92%和1.4%、2011年灵活就业与自由职业就业率为59.01%和2.14%、2012年灵活就业与自由职业就业率为60.05%和2.57%、2013年灵活就业与自由职业就业率为65.15%和0.19%(初次就业统计).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传统就业管理模式向电子就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分析就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就业管理模型、纸质就业协议电子化、电子就业协议签约架构和电子就业管理信息平台等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就业决策科学化,最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学校、院系等三级评估体制,从社会就业环境、高校大学生就业组织工作、高校办学质量、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毕业生自身状况和就业心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形成评估体系,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的,结合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从就业制度、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就业心态、专业设置、学生质量、诚信教育等方面形成预警机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不公平、就业不诚信等现实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合理办学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张宁 《新高考》2010,(7):22-23,28
【热点综述】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12.
就业观是个体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就业行为的先导,不同就业观导致不同的就业行为并产生不一样的就业结果。深入探讨就业观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面向毕业一年后的201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面访问卷调查,线性回归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件观、就业价值观、就业目标观、就业伦理观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升毕业生专业认可度,注重增强其就业能力素质及认知,引导毕业生开发求职社会资源,乐观看待就业形势,培育发展型就业价值观,理性看待和确立就业目标,适度增强就业自主性,力争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毕业生就业需求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有的放矢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依据.在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困难的基础上,个案大学在疫情期间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各部门协同合力,系统规划、科学设计、精细组织,精准实施就业形势和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推送和解读、就业技巧和策略培训、个性化现场模拟招聘、就业经验交流和分享等就业指导系列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就业意识、强化就业准备环节、发展就业行为、提升就业效果,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是指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的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就业心理和就业行为的能力.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三个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就业主体性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发展的诉求,并提出了通过课程改革、就业专题辅导和就业创业实践等措施,提高其就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确立并强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商职院学生就业存在就业方式单一、技巧欠缺、就业观念不端正、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法规不了解等问题,要通过一系列就业措施推进高职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当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除了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外,大学生的就业认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就业心态极端化、就业选择趋同化、就业情绪懈怠化、就业动机理想化四个方面。通过对陕西省48所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就业选择、就业认知两个维度出发,剖析当前毕业生形成就业认知偏差的六个主要原因。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媒体、家庭、学生自身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减少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以期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7.
就业心态问题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心理问题。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下,就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普遍性的悲观认识和恐慌、焦虑等。而且年级差异、学科专业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引发的大学生在就业形势认识、就业情感、就业的态度、就业心理准备和行为倾向及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应通过创造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帮助和引导地方普通高校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加强就业观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安全呈现出求职途径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安全意识淡薄、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匮乏以及大学生就业安全形势严峻等特点。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安全应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监管力度,加快大学生就业立法保障体系构建,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创新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残疾人等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国家也发布了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等项政策规定,从社会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和就业保障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摆脱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