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陈军 《现代语文》2005,(6):51-5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割裂。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相似文献   

3.
许序修(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但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但很不尽如人意.而且还受到语文教师自身的破坏。不久前,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就大肆宣扬:“读语文只学中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英文。不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4.
传媒常使我们触摸到一些无奈的怪事:教师和家长眼中的“优生”,因遇到一点挫折而跳楼自杀;自觉无望、自暴自弃的“差生”,因不甘寂寞而出走闹事。生命在他们扭曲的价值观中,变得如同水上浮萍,无足重轻,这是多么的悲哀与可怕啊!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新课标下如何构建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生伤熊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室学友,这些大学生做出惨无人道的事件令人震惊,令人深思。使人哀叹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低下,从而哀叹中国人文精神教育的丧失。当国人在讨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何在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件令人高兴、振奋的事。“人文性”与我们经常谈到的人文精神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带给了学生什么?这个疑问也许是每个语文老师心灵的痛。面对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或有些麻木的眼睛,面对一篇篇足以使教师写作水平下降,且平淡苍白的作文,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深思。勿庸置疑,我们的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它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包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回归本真,建构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简单为本,引导学生在脑海中生成内容;要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理解文字本身的魅力,读出文本蕴含的理趣和民族文化因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上语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和要素组成,其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文化中处于深层次、基础性地位,它具有弥散作用并引导规范文化系统的各个层面,决定一个民族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政思途径。现代语文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它的成败得失离不开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章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着重探讨权威化意识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教学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典型形象和真诚的教育情境感化人、陶冶人,用科学、智慧和哲理启迪人、塑造人,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达到崇高境界。语教学归根结底是人素质教育。人素质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有很大影响。一个人人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作用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人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或者说精神文化,她能够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衰,如同血液流遍于我们的躯体,犹如江河灌溉于我们的大地。她既不是人为的挑选,也绝不是上天的注定。她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在与全人类所有文化相互碰撞、冲击、包容并蓄、消化吸收,最终被整个民族所接受传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而人文精神正是这种思想的同义复制,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人文精神,以此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化载体”。学习语就是学习化。新课标把语的化属性提高到了语教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化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学生的言语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语课程的化资源,对学生的化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李若松 《学语文》2004,(4):56-56
语文的背景是整个社会生活,这是在历经了艰难的探索之后,语文界的同仁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达成的共识。语文由狭小的课堂向大千世界,向关注人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强大的吸引力,又致使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学生对语文缺少应有的注意力。这种负载沉重和相对的缺少投入形成的极大的反差,致使我们语文教师有着难言之隐。“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这一前瞻的教育理念,向现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新人”形象是由各学科共同塑造出来的,而语文在其中应该承担着重要的角  相似文献   

15.
尹景花 《河北教育》2003,(11):38-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生的基础上,也应  相似文献   

16.
语属于人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着熏陶浸染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淡化了陶冶学生情操,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18.
蒋晓龙 《学语文》2004,(4):54-54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主次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学科给予了新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这一定性使得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性质纷争告一段落。然而在这一新  相似文献   

19.
“我思故我在”.“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塑造人性,培育心灵方面的独特作用。知识学问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人格的塑造,除了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我国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扬”(即继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个性,探究民族特性沉淀的过程,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重塑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弃”(即批判)主要包括: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构建“民主”、“科学”、“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