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学敏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2)
葬俗是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囊括了儒、释、道、风水等各种思想文化内涵,具有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社会功能。唐代的夫妻葬俗包括妻从夫葬、夫从妻葬等合葬风俗,复杂的多妻与未"庙见"者的葬俗,以及不合葬和归葬娘家等特殊葬俗。唐代夫妻葬俗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唐代狂草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浸润激活了书家思想;盛唐气象给予了狂草独特的时代精神支持;书法创作的兴盛和书法理论的高度成熟为狂草提供了深厚的形成基础;酒的刺激使书家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玉成了唐人独有的狂草艺术。 相似文献
3.
唐亦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5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首先,他有着极为严整、精密的城市规划,这种城市规划的完善和有序令当时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永恒之都都无法望其项背。其次,他规模宏伟、外观壮丽的城市建筑此时达到了木构建筑的顶峰。举凡屋顶形式、木构结构、单体建筑和组群布局形式,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完善的程度。这个建筑的顶峰是如此的高大,以致于其后的各代都无法超越而只能略做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唐朝和吐谷浑关系中,质子入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西北地区十一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陆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吐谷浑王室成员入质唐朝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些侍子的梳理,可以得知:随着唐朝和吐谷浑关系的变化,质子的地位和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城市,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美丽风格和独特文脉,当时的哈尔滨堪称一座汇展人类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哈尔滨城市建筑作为近代哈尔滨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出现大量仿古建筑的情况,阐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些低劣的仿古建筑,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对传统建筑进行抄袭摹仿,并没有吸收融合其文化精髓;现代中国建筑应当继承并创新传统建筑艺术,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的平面规划既有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继承,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礼”、“天人合一”、“风水”、“阴阳”等渗透在规划思想之中,故蕴含在建筑规划中的文化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杨景春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3,(4):77-81
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艺术,建筑要有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体系。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建筑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文化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当今建筑市场紊乱是导致建筑文化品位低落的原因之一。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建筑要注意生态、节能与环保。 相似文献
9.
李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4):26-31
缘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之久,对政治与社会生态影响甚大。《唐律》中规定的缘坐制度构建起一个认知中国古代缘坐制度相对完整的框架;但根据对于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在实际的执行当中,唐代的缘坐案例出现了诸多同制度规定并非一致的情况。缘坐制度在历史上长期而广泛的存在,反映出它所具备的内在价值。从经济的角度讲,缘坐制度的设计虽然极其不人道,但却非常有效率;从社会的角度看,缘坐制度适应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成为联络国与家之间的强制性纽带。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传统徽派建筑与新徽派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探讨了新徽派建筑特征以及新徼派建筑的探索,结合黄山市中心城区建筑风貌整治,从应用角度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培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65-71
章对元和体这一概念从历时性的纵向角度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将历史上对于元和体的解说归纳为元稹和白居易,唐李珏和李肇以及唐以后诸家的论述三个阶段,并论述了这三种说法的内在联系,即元和体的内在特征-新变。在此基础上,将元和体界定为:元和体是对唐宪宗元和年间普遍流行的,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元白,韩孟等多种诗歌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 相似文献
12.
阮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66-71
初唐对传统文风的解读原本是朝代更替之后的必然,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看到的是,初唐解读者人世心重,在文学关系国运兴衰上回归传统,尤其是对南朝梁陈文风的解读;解读者自我表现心重,在文学关系性情上不同程度地回归人的自身。由于对传统文风解读的多重性,初唐自我文风的重构远不能以陈子昂的“兴寄”、“风骨”说涵盖,其间尚质朴者固然重质朴本属自然,反华美者仍然好华美也不奇怪。在这里,关键是初唐文风重构所具有的初唐文人的勃发精神及其影响之下对未来的期待,并构成初唐文学精神的两极和初唐文风不同于传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张晟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1):54-58
中国女装自古以包裹严实而著称于世,而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敢于祖胸露乳的唐代女装。如果 一定要用一个词去表述它的特色。那就是"性感"。唐代女装的穿戴形式是上身穿襦下身穿裙。上身穿着的襦短而 且小,下身穿着的裙肥并且长。裙上束至胸部,将颈部和胸部的肌肤外露。 相似文献
15.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7):105-109
唐宪宗执政后,励精图治,改革图新,推动了元和"尚怪"诗风的盛行,同时他对纤艳诗风的偏爱,致使两种诗风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作家身上出现。通过梳理唐宪宗与中唐诗风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特定历史时期唐代诗坛发展的脉络,包括诗风、流派和诗人风格的变化发展情况。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中唐文学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59-62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17.
李莉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53-55
匦制是始于唐代的一种基于皇权之上的建议告密制度.从武则天时期这种制度产生之始,在有唐一代,匦函的形制、名称以及接收和处理方式就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变化,理匦的机构与官员也相应调整,最终趋于完善,成为定制.它的出现,使皇帝听到了更多来自下层的声音,增加了施行政策时的考虑因素,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腊生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58-61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较为粗略,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后世看来属严重违规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常,较多的状元是靠不正当竞争夺魁的。对于特别严重的违规事件亦处理颇轻,因科场案被处死的只是极个别人。这说明科举考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唐人对科举考试的公征性、严肃性期望值较低。 相似文献
19.
碑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魏六朝.碑志定型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不太长的篇幅内历叙墓主的籍贯、世履、德行以及身后境况等,形成"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局面.以韩愈、柳宗元等优秀作家为代表创作的唐代碑志,在对汉魏六朝碑志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特点:"行文言道,人人殊面";"澹宕多奇,不类旧常";"记事书法,必无所苟";"情之至者,流为至文";"文从字顺,词必己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