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体育期刊是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和王均卿于1909年4月20日在上海创办的《体育界》。而考证发现,《中日体育杂志》是中国最早的体育期刊,其依据是:《中日体育杂志》于1873年5月3日创刊于上海;《中日体育杂志》是按月定期出版的月刊性质的体育期刊。《中日体育杂志》在中国体育期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中国体育报刊的历史,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中国近代体育报刊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慧 《体育科研》2016,(4):80-85
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良友》画报的体育新闻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其体育内容涉及的人群及特点,重点分析其对大型运动会和有关女性体育报道的内容,发现:《良友》画报体育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比较均匀、广泛,政要名人报道频率高;《良友》共报道了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3届远东运动会、3届全国运动会,同时出现了注重对冠军的报道、排版风格不断变化等特点;《良友》杂志中还出现了很多有关女性体育的报道,并分析其特点和产生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体育科学》2006,26(7):12-12
为了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高层次体育人才搭建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拟于2006年下半年举办青年学者(博士)论坛。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体育教学》2006,(5):I0007-I0007
2006年8月22日至24日,来自北京、天津、河南等省市的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北戴河,为《体育教学》杂志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从不同角度对杂志的定位、发展和改革作了极具建设性的探讨。23日上午,研讨会拉开序幕,会议由《体育教学》杂志副主编周登嵩教授主持。会上,首先由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体育科学》2006,26(12):F0002-F0002
为了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搭建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发展青年学者(博士)论坛”于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西安体育学院举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主编田野博士出席本次论坛并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女性的身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化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女性身体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存在于奥林匹克之中,也是突出女性独特文化气质的重要方式。服装、大众传媒是女性身体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的良性因素,但也有诸如兴奋剂、文化异化等阻碍着女性身体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游泳》2009,(3):62-62
《游泳》杂志是中国游泳协会、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游泳界权威性、实用性、指导性、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综合性双月刊,国内外发行。《游泳》杂志内容涉猎广泛,内有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公开水域游泳、水中健身、运动科学、学术研究、名人访谈、历史回顾、奇闻逸事、行业管理、国际动态、最新科技、池馆建设、用品推介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13-113
“《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发展青年学者(博士)论坛”于2006年11月30日在西安体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开幕。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两刊主编田野、我院党委书记董小龙、院长苏明理、副院长周里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9位专家、青年学者。两刊编辑部主任李晓宪主持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张磊 《体育教学》2011,(5):11-11
值此《体育教学》杂志创刊30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向我们的兄弟刊物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130年来,《体育教学》杂志在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提高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业务素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体育教学》杂志30年茁壮成长的印迹,记载了编辑部几代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辛勤工作,也记载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印迹。  相似文献   

10.
朱小平 《中国钓鱼》2012,(10):43-43
往事青春万口传,老来著述等身看。喜读钓鱼杂志后,登台何不试垂竿?  相似文献   

11.
健美操与我国女性"美与健"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霞 《山东体育科技》2005,27(1):63-65,68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访问专家等方法,对伴随健美操发展的女性健身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现代女性健身思想经历了形成期,以“美”为主导期及以“健康”为指导的三个时期。目前,正在朝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并试图开创以“健康”理念指导健身运动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健身锻炼60名女性实施不同的运动处方,探讨健美操、踏板操、体育舞蹈运动对女性体质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踏板操对女性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都有良好的影响,因而踏板操是最适合女性健身锻炼的运动方式,健美操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不如踏板操,体育舞蹈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照实验的方法,对我校某系100名女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进行测试,其中50名选修健美操;另50名选修乒乓球。结果表明:大众健美操是一项多功能、价值高,深受广大女大学生喜爱的项目,长期进行此项运动,可使身体形态发生改变,肌力增强,使外形更加健美和谐,提高器官机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有氧耐力,也能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以我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旨在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专项体能的指标体系,为运动员进行自身评价提供标准和指导,也为教练员安排整体和个体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点,采用调查、测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53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结构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1)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发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具体表现为身材、身体充实度和去脂体重较高,体脂含量较低;(2)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磷酸原供能能力较好,心血管系统机能良好,并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但糖酵解供能能力有待加强;(3)不同级别选手运动素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最大力量方面大级别运动员优势明显,而在速度、灵敏、耐力方面中小级别运动员则具备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51名女大学生初次参加健美课一学年前后的研究指标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胸围外,女生健身课前后身体各部分的围度、皮皱厚度体重、体脂量、体脂率、瘦体重均有明显的变化,健身课对女生能消除脂肪,结实肌肉,塑造完美体型,提高速度和力量素质,但制约了柔韧和力量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莉  凌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2):89-90,100
为探讨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和生理机能的影响,随机抽取广西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共60名女生进行20周的体育舞蹈锻炼,对锻炼前后身体形态、素质和生理机能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期的体育舞蹈锻炼能使受试者的胸围、腰围、大腿围有明显下降(P〈0.05),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台阶指数、单足支撑(s)明显提高(P〈0.01),晨脉、动脉血压明显下降(P〈0.05);肺活量、VO2max明显提高(P〈0.01)。结论:长期的体育舞蹈锻炼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明显增强呼吸系统、心肺功能,并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Histories of the female tradi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England tend to celebrate the unique early twentieth-century achievements of dedicated women successfully creating their own profession to train the female body in healthful gymnastics and gam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st training colleges. Yet, the female tradition has also been painted as a ‘time-limited achievement’ where female physical educators erroneously tied their fortunes to particular movement practices and modes of training. Their perceived inability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has been blamed for their loss of power in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post-WW2 physical education. Yet, the so-called ‘demise’ of the female tradition was not so straightforward. Female physical educators had already moved well beyond obedience to Ling's gymnastic regulations or Laban's notions of effort and flow by mid-century and were increasingly alert to emergent movement philosophies. Once interest in a variety of somatic practices along with the promise of modern dance had seeped into the worldview of forward-thinking female physical educators their authority to direct their profession may have been diminished, but it was also enhanced and diverted into important transnational streams of dance and therapeutic movement-related professional opportunities which have been less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女性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沿革阐述当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特性,说明新中国建立后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开放了合理空间;在此基础上,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不断革新促使中国女子体育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竞技水平和综合表现力,实现腾跃式发展,并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女性体育取得的显著成绩改变了国际上对传统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的质疑,并为实现“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当代奥林匹克精神做出应尽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