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政治秩序的重建是南宋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中所提供的"内圣外王"之道为朱熹对政治秩序的思考提供了原始材料。朱熹通过对《大学》的分经分传,移文补传、重新注解等处理,成功将《大学》理学化。重建了以"格物致知"为枢纽向内开出囊括诚意、正心、修身在内的"内圣"之学,向外推展开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学的政治哲学;同时在《大学》的理学化过程中完成了理学的权威化。  相似文献   

2.
以秩序分析的框架审视矿难,市场无序、法规失灵、政府缺位与越位等根本性的问题凸显出来,因此矿难的归因不能仅仅停留于官员和企业主的道德审问上,也不能把问题简约化为利益驱动,管理制度才是根本。对其治理不能仅仅依赖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技术防治,应把视域确立在社会一技术的综合模式上。从社会的非技术因素上看,公共管理是矿山秩序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社会秩序建设的核心命题是关注社会结构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在社会变迁中探讨秩序重构实质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重新定位不同利益主体关系。互联网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引发学者在"技术—社会"范式下思考网络技术与社会秩序的互构关系。网络社会行动能力是网络时代下衡量社会成员有效行动的重要标准。非对称的国家社会关系格局、现实层面的制度性因素等对中国当前网络社会行为能力提升构成潜在影响。超越这种现实困境需要在政府力量的引导下积极搭建利益协调的组织化平台。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工具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革是沿着适应自然、群居合作——征服自然、劳动分工——尊重自然、倡导责任——融入自然、天人和谐这样一种路径来演进和发展的.沿着这一途径,可以研究技术创新与自然及社会伦理秩序更替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对自然的伦理冲击,可以从结构维度上去尝试分析,依照地表、水系、大气层、生物圈这样一个结构来进行研究,着眼点是揭示技术创新对自然法则的改变及其伦理影响.技术创新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方面.技术创新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在面临制约的同时,也促使道德伦理发生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柏林重建时的社会状况、学术争论为背景,分析了兰普尼亚尼坚持的新简约主史的建筑风格——简洁、纯净、沉默、精致、持久、秩序等。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风行之时,新简约主义无疑是真正满足建筑功能、空间和外观的真实性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要求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通过经济法来实现的。经济法反映的特殊法律关系,正是国家与市场关系在法律层面上的体现,反映了经济法视野中的国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在经济法的视野中,国家的角色定位,永远都是为维护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秩序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睿智解析;贵和尚中的处世原则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体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精神依托;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今天,从和谐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一种促进社会全部主体参与利益分享的秩序。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在过去的社会,公共利益表现的是利益分配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主体平等参与利益分享的社会秩序。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因而,公共利益是促进社会全部主体享有各自利益的秩序,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节能服务产业秩序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地区企业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总体绩效和不同维度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制度秩序还通过影响市场秩序间接影响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是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芳  陈红  叶磊 《科学与管理》2006,26(4):57-58
中国企业管理和运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过分依赖个人主观随意的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等通病,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缺少稳定的管理环境,导致管理的效率低下。同时人作为决定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解决效率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以及其有效实施不断提升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企业管理的无序性,提高效率是摆在目前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秩序”与“激励”是企业管理两大核心问题的观点并提出要建立一种将二者结合的基于秩序的激励机制--科学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1.
李静 《科教文汇》2014,(3):45-45,47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面对当今的新时代和新形势,教育应该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秉承“愚公精神”。同时要教会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坚持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学会灵活与变通,在反思中学习与前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冯英 《科教文汇》2012,(17):112-113
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促进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沿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前进,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地理学科的魅力,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必不可少。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原则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可在自然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在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灾害救助中的卓越表现,总结分析了该类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灵活高效地为灾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救助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的障碍和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但是马克思还是见微知著、富有前瞻性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协调、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放到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中考察,超越了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藩篱,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4):619-62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这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链条得到证明。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的现代科学精神逐渐形成。进入现代,在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现代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人类的共同发展而表现出的慈善意识,是个人情感与良知的真实反映,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生命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公益精神的价值蕴涵于“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两个维度.在公益精神动力驱动下,公益行动者在所参与的公益活动和团队中实现自身的意义价值和理想目标,获得自身德性的提高和自我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互助互济.公益行动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在社会救助、社会志愿活动中自愿捐钱捐物捐时间所表现的公民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文明发展.而作为社会重要公民角色的企业,在承担社会的公益活动时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意识,都成为公益精神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困境及出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 《软科学》2001,15(6):19-24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内运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亟待深化改革,加速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以思政课堂的内涵为出发点,从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七个方面分析了思政课堂对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影响,以推进学生思想素质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审视自然,反观人生,感悟生命,是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作为沟通天人、比附道德、借物抒怀的咏物文化,始终濡染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鲜明色彩,浸润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诸如咏物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昂扬奋发、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己利他、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高标特立、刚正持节的人格精神,威武不屈、贫富不移的忠贞精神等等,都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华。咏物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是人文精神浸渗的结果。自然万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正是人的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艺术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