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理性神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证明上帝存在这一问题.他把理性神学划分为思辨神学和道德神学,指出历史上的各种思辨神学都误解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超越经验的界限去认为超越经验的上帝概念,因而这种证明方式是失败的.他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通过至善这一道德目的建立起来的道德神学,才是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模式.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卢梭的自然人观点提示了科学、艺术与道德的悖论,并希望通过构建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解决二者的矛盾。卢梭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将造成道德的沉沦,后被康德的关是德性一善的象征所否定;而其自然人观点中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预示出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思想在康德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广义方面看,可以将其分殊为"理论理性立法"和"实践理性立法"两个层次,前者表现为自然律,后者表现为道德律;从狭义方面看,其思想核心正是基于"实践理性立法"的"法权法则"。实践理性立法与个体自由意志直接相关,表现为自由的"内在"和"外在"运用。法权法则明确了自由的两种运用,同时也明确了个体自身的道德自主,以及个体之间的道德相互性。这一法则是对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整合了前人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幸福就是至善的观点。幸福作为至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足性、完满性,并表现为一种善好的生活。至善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做中道的事情。德性有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分,理智德性是人的最好部分的德性。与此对应的沉思作为努斯的活动,是神性的活动,是最完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道德神学的理性存在是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悬设,其形式表现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二大公设.在其意义上不仅使至善的二因素--德行和幸福得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8.
武春丽 《科教文汇》2014,(34):111-11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9.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10.
邓南海 《科技广场》2007,(6):246-249
自然目的论是康德用来打通其批判哲学的体系、实现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康德看来,通过目的论原则的运用就可以把整个自然与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自由本体)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自然目的论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2010,(19):183-183,206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陈仲达 《科协论坛》2006,21(12):42-43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进一步增强维护科学尊严的自律意识,做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中国科协七大祝词中的一段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慨颇多。我深知话中的深刻内涵。向善、求善、至善,这是科学技术的目的和宗旨。科技工作,一个受全社会景仰的群体,理应洁身自爱,维护科学尊严,做道德情操高尚的践行。  相似文献   

13.
冷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意识形态外攻战略,形成了极端不平衡的舆论对阵,使其在意识形态外攻中刻意把自己塑造成维护正义与和平的"救世主"形象,而把其敌对国丑化为"流氓"和"邪恶"代表,并进一步通过其全球传播系统变成全世界受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盛应文 《今日科苑》2010,(16):213-213
柏拉图的至善论,在古代以至整个哲学发展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善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善德,而是使事物能与其理念相似的那种性质。那么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明白善道,理解圣谕的人。即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符合"善"的理念的人。  相似文献   

15.
易飞 《内江科技》2006,27(4):81-81
本文讨论了网络环境下的至善观,分析了至善理论发源于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古希腊,至善理论不仅曾对古希腊的道德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也对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婚姻与家庭是我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建设民主、平等、和平、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历史的能动要素,它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制约,同时又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发展(恩格斯1884)。半个多世纪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作了全新的解释 ,认为两者的断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面向上 :技术面向未来 ,以获得其先进性 ;而道德则面向过去 ,以获得其稳定性 ,即技术的“真”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在空间展开上 :技术则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 ,以获取足够的利润支持 ,从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道德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以获取道德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 ,即技术的“利”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如何将时空两个维度的断裂弥合 ?如何将两种理性统一 ?文章认为存在着三种模式 :即康德的“必然”和“自由”统一模式、海德格尔的“解蔽”统一模式 ,以及马克思的“实践”统一模式。马克思的“实践”模式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就会存在分裂的可能。在功能性论证中,他将善的本质表述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用德性限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使对我而言的主观准则上升为绝对的客观法则。通过德性中道,人们维护了合理的欲望,并免于成为他人的手段而保证了自己的目的性;也促使个人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善也就有了内在的关联,"目的善"与"功能善"也就达到了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20.
正约瑟夫.拉兹是哈特之后法律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当代法律、道德与政治哲学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拉兹将实践哲学引入实证主义,其对权利概念的定义和分析本质上同传统法律实证主义权利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拉兹的权利概念作为一种实践推理,使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得到进一步贯彻。一、拉兹简介约瑟夫.拉兹(Joseph Raz,1939—),以色列籍犹太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者、至善自由论者和价值多元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