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感动,可以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那种感动的创造者叫做——爱!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暖春》了,印象中,每一次都哭成了泪人。在人来人往,杂乱繁华的今天,这份淳朴是如此难能可贵,唤醒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如此高度评价爱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类文学艺术以无数的篇章吟唱、讴歌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但在中学校园中“爱情”一词曾经是那样的讳莫如深,老师、家长谈“情”色变。可爱情是发散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生命质地,一种本真人性的流露。而一旦有“爱”做底色,教师的职业道德才会有生命的根基,才会有人性的温度,而不再是生硬的概念和条文。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意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总是为人的活动,应当充满对于人性的关爱。适于人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那种充满自由、和谐、趣味、爱的活动,总是有“意味”的活动。教学的“意味”来自师生真实的交流与沟通,来自师生双方作为人性个体之间的真实交往。提出教学的“意味”意在在我们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凸显教学活动的为人性、教学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师生在真实教学情景中的自由创造性,而非对教学活动的随意与浪漫的简单怀想。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逐渐增多。如“最美丽的__”(河南省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江苏省连云港市)“__也美丽”(浙江省嘉兴市)“幸福原来__”(河南省)“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省)“这也是课堂”(江苏省徐州市课改区)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奇诡莫测。进入这一瑰丽的世界,我们将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生命”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瑰丽,如此的繁富,如此的灿烂,如此的令人惊讶,令人敬畏,令人感动……作为生命高  相似文献   

9.
于漪 《中国德育》2012,(16):5-9
又到教师节。 一年来,全国近1800万教职工拿什么感动了亿万国人,不用多想,正是他们高尚的师德。 就在不久前,一个名叫张丽莉的“80后”,凭着人性之善、师德之光,成为了“最关女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褒奖。  相似文献   

10.
木斋指出,“经学中国”是反个性、反自由的,与人性相违背,而“文学中国”则是人性受到“经学中国”排挤、压抑之后生成的审美形态,它的精神内核是人性。“文学中国”概念不仅不认为古典文学是否定性的,而且还宣称它是中华文明体遗留的仅存的瑰宝和财富。中国古典文学是人类生命在经学化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留下的痕迹,是生命按照人性法则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证据。总体而言,“文学中国”这一概念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古典中国的一种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且在文化断裂的情境中疏离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蕴。独立的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体系性,是促成大学生生命意识全面形成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生存智慧、人格修养、人文价值等层面,对现代大学“生命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传统文化精华性的生命精神为资源,设置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其课程内容可设置为“生命构成”、“神话与文化”、“人生意义、人性与人伦”、“性别、青春与爱情”、“角色与荣誉”、“国家、民族与历史”、“自由、平等与民主”、“苦难与死亡”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许多特级教师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课例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4.
冒石宏 《小学生》2009,(4):12-13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当毛阿敏的《天之大》飘飘悠悠地在耳边响起时,一种久违的感动从心底悄悄地蔓延开去。是啊,妈妈的爱完美无瑕,在她的身上总会有些感动让我们流泪。这不,昨天的作文——《感动·妈妈》,同学们个个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历史课堂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课堂”,是一种“死的默写课堂”。缺乏创新意识,效率低下。本文依靠建构主义理论,浅析历史“生命”课堂的特点,阐述历史“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渗透新课程理念,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效率低下。本文阐述历史“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渗透新课程理念,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魏秀霞 《小学生》2011,(4):41-4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学会做人”是将来立足社会、贡献社会的关键。“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教师是爱的传播者、创造者。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朱珊 《中文自修》2010,(6):61-63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皮克斯出品的《飞屋环游记》力压众多其他优质动画影片,荣登“最佳动画长片”宝座。《飞屋环游记》的主题锁定于人与人的“爱”之中,但更添了一份对于冒险的渴望和冲动。小男孩小罗究竟动用了何种招数,将如此巨大、横亘在沟通面前的年龄“鸿沟”填平,与老爷爷卡尔成为生命中的朋友呢?  相似文献   

19.
阳光容器     
周涛 《新读写》2009,(7):19-20
一看标题,我们就知道“阳光”是这两篇文章的题中之义,但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恍然明白,写阳光可以有如此不同的写法。周涛的《阳光容器》将阳光与景物融合一直,写出了阳光的活泼和姿态,也写出了阳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周伟 的《一地阳光雨露》并没有实写阳光,浸透在文章中的是奶奶的浓浓的爱,这“爱”便是“阳光雨露”。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