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用上读法(《历史研究》1997年3期郑慧生文)文王七十九岁终,武王三十九岁终。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相似文献   

2.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坤下坤上)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正)吉。上面是《周易·坤卦》卦辞,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到“西南”和“东北”两个对立的方位辞。它们由于方位的迥然不同,其结果也完全两样:一方是“西南得朋”,另一方是“东北丧朋”。这是为什么?历来《易》学家解说纷纭。有很多人是以《文王八卦方位图》来解释的。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西方坤兑,南方巽离,二方皆阴,与坤同类,故曰:西南得朋;东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阳,与坤非类,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近代汉语词语“挣扎”、“扎挣”、“度用”、“明透”、“放开”、“事物”、“承担”、“解劝”、“添加”、“告禀”、“调教”、“考查”、“细心”、“心细”、“透明”15条。其中“挣扎”、“扎挣”、“度用”、“明透”5条《汉语大词典》未收,“放开”、“事物”2条《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全,以下作补正,并就教于方家。一、词语失收[挣扎]用力支撑。始见于元。例如《全元杂剧·高文秀·须贾大夫谇范叔》:“且待我慢慢的挣扎起来,只索逃我这性命去。”《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俺公公撞府冲州,挣扎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全元杂剧·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您这些富产业,更怕我顾恋情惹,俺向那笔尖上自挣扎得些豪奢。”《全元杂剧·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痛哀哉,身遭残害,他如何敢挣扎。”[扎挣]挣扎。始见于元。例如《全元散曲·刘庭信》:“嘴脸迷稀,身子儿扎挣,眼脑儿乜斜。”《全元杂剧·贾仲明·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我怎么这一会也昏倦起来,扎挣不得?”《全元杂剧·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只见他金锤落处,恰便似轰雷着顶,打的来满身血迸,教我呵怎生扎挣。”《全元杂剧·郑光祖·梅香骗翰林风月》:“忙哀告膝跪着,强...  相似文献   

5.
一谈近体诗的人一般只谈五言和七言诗,而不谈六言诗。其实近体诗还应包括六言诗。六言诗起源很早,它是诗从四言体发展到五七言体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诗体。单句六言诗见于《诗经》。如《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怀。”《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风·扬之水》:“曷月予还归哉?“《王风·中谷有蓷》:“嘅既其叹矣,遇人之艰难兮。”《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魏风·伐檀》:“寘之河之干兮。”《秦风·权舆》:“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七月莎鸡振羽。”《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句式以六言为主兼以杂言,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相似文献   

6.
将“没”释为“死”,自古及今,是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如《广韵》《辞海》(新)都持这种说法,即:“没,通‘殁’,死亡。”现今一些流行的古汉语读本也竟相承无异辞,似乎这种诠释已成定论,无可置疑。然而,我认为,“没”作如此释,固然在本义上是对的,但尚有未尽之处。请看下面的例子: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重点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相似文献   

7.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9.
本字零证     
今人把用羊毛纺织的细布料叫“毛哔叽”,那“哔叽”的本字应当是什么字?按“哔叽”的本字应当是“纰(?)”.《说文·系部》说:“纰,氐人(?)也,从系,比声,读若《禹贡》玭珠.”段玉裁注:“氐人所织毛布也.《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以纰(?)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能作(比毛)(?).(比毛)即纰也.《华阳国志》同.”《说文·系部》又说:“(?),西胡毳布也,从系,(?)声.”段往:“毳者,兽细毛也,用织为布,是曰(?),亦假(?)为之.”  相似文献   

10.
说避讳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或写出,加以回避叫避讳。避讳始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时是“以讳事神”,不为君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不为文(周文王)武(周武王)讳也。”只是到了汉代始避君讳。例如:汉高祖讳“邦”,《史记》、《汉书》凡“邦”多改作“封”;“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蔡中郎传·琴操履操序》;“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七  相似文献   

11.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是中学语文传统课文 .《史记》文字虽不像先秦散文一样繁难 ,但部分词句 ,今人阅读理解或翻译 ,仍会有一些偏失 .如果认真细致地去研究推敲 ,有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语意便会清晰开来 .这里仅举几例 ,以为抛砖引玉和切磋 .( 1)“鲰生说我曰 :”中学教材注为“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 ,短小浅陋” .有人认为此为姓氏 ,即“一个姓鲰的小人……” ,理解似不妥 .《说文》 :“鲰 ,白鱼也 .”《说文·段注》 :“鲰 ,白而小之鱼也 .”《中华大字典》 :“张守节曰 :‘杂小鱼也’ .”即今天骂人“小杂种”的意思( 2 …  相似文献   

13.
一、《卫风·氓》与六礼 中国传统的嫁娶礼仪一般要有六个程序,即所谓“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见《礼记·婚义》)。这种礼仪不仅是贵族男女嫁娶的繁复礼节,就是黎民百姓也不乏这套陋规习俗。这在《诗经·卫风·氓》里巳见端倪,基本具备,现阐述如下: “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男家要送雁作为见面礼,所以称为“纳采”。  相似文献   

14.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二十三年)卷152山西《保德州·城池》“河曲县城”下云:“……改名河保营。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为县治,三十三年重修。”同卷《古迹》“河曲故城”下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按:今考其他文献,《重修一统志》“乾隆二十七  相似文献   

15.
在三千多年以前,殷商王朝的末期,爆发了一场由周武王领导的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武王伐纣的旗帜一树起,四方诸侯都纷纷响应。为了使战争更有取得胜利的把握,武王九年,武王率领队伍向东征伐,以此来检验各路诸侯的态度。当队伍来到孟津时,不期而会的有八百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  相似文献   

16.
《魏书·地行志》太原郡沾县下“二汉属上党,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平郡属焉。有夹山。豫水出得车岭,西北入汾。有汾阳、追城。”在“豫水出得车岭”句后有校勘,引《魏书·灵征志》正光三年六月条:“并州静林寺僧在阳邑城西橡谷掘药。”并引《元和郡县图志》卷13太原府太谷县下  相似文献   

17.
依《十三经注疏》,《周礼》、《仪礼》、《祀记》中共用胥字达一百五十个左右,郑玄注释一脉相承,其义接近.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胥有十二人,徒有百二十人.”郑注:“胥读如諝.谓其有才智为什长.”  相似文献   

18.
关于“父母”之“父母官”义的起始,《辞海》(1979年版)认为“大抵始于宋初”。《辞源》(修订本)没有明确说明。我认为“父母”之“父母官”义当起始于春秋时代。《诗经·大雅·洞酌》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饣奔)(饣喜)。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是说在上之人当以斯民为父母,要有慈祥恺悌之念,这样在下者才有亲附来归之诚。毛亨传曰:“岂,以强教之;弟,以悦安之。民皆有父之尊,有母之亲。”朱熹注曰:“君子,  相似文献   

19.
说“夭夭”     
说“夭夭”对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夭夭”一词,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郑笺》则进一步发明毛说,谓诗以少壮之桃兴起“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行:出嫁。)毛、郑相得益彰,颇诱惑了两千多年众多的治...  相似文献   

20.
王仙芝进攻沂州,别传无载,《新唐书·黄巢传》提及此事,但未注时间。《通鉴》卷252记:乾符二年“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三年秋七月“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通鉴·考异》曰:“实录,去年十二月,‘宋威自青州与副使曹全最进军击王仙芝,仙芝败走。’按仙芝若以去年十二月败走,中间半年,岂能静处,盖实因威除招讨使连言之。其实仙芝败在此月,不在十二月也。”《实录》原记为二年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