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尤薇 《传媒观察》2014,(12):65-66
正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开门七件事,样样离不开价格。近年传统开门七件事,价格变动频繁;买房子、购车、看病、上学、旅游等,衣食住行不断翻出新花样,价格"老革命碰上新问题"花样百出,成为大众关注新热点。作为大民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媒体经济报道,提供了一座资源富矿。从晒房价、晒菜价到晒购物清单,各种形式的"晒价格",已成为近年网络实时反映物价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直接导致了“独家新闻”芳踪难觅。而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保持自己的差异化、个性化存在呢?于是,对共享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体现独家视角、独到深度的深度报道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竞争的主打形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舆论环境的不断宽松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记者们已经习惯了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社会反响较为激烈的热点、焦点问题上,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记者”群体,而曾经在传媒中“唱主角”的经验报道正渐失青睐,因写经验报道既难成名又难出成绩。难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很多报纸注意运用新闻图片,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许多省报以及一些地市、企业小报都开辟了《图片新闻》专栏。报道形象、生动,使版面增辉,为读者乐见。《图片新闻》既然标明为新闻,就应该讲究新闻性。可是,一些图片新闻却昨日黄花居多,时间性差,内容陈旧,说明动辄“几年来”、“近年来”,有的干脆模糊了时间概念,使读者不知道报道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情。简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观众打开电视,林林总总的民生新闻便扑面而来。民生新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老百姓的话反映老百姓的事,在这里,百姓的疾苦与主张得到较大程度的呈现和反馈,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老百姓的角度播报,更多地体现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胡锦涛总书记谈到党的群众工作时指出,深入群众之中,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做到情真意切,透  相似文献   

7.
8.
让新闻“动”起来──城市广播新闻应注重发挥的优势王维德,李慧敏城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当今传媒的竞争中,应当突出体现什么样的特色,才能增强它对听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让新闻“动”起来,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的含义之一:新闻必须滚动1.滚动...  相似文献   

9.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为内容的民生新闻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和青睐。随着人民大众开始越来越注重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但细细想来,目前的民生新闻基本多局限于社会生活领域,而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报道的民生化问题则显得相对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个逆向思维的命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人、任何事.站在其优势、强项、特长对立面的.是劣势、局限与弱点。研究事物的弱势.有利于认识优势、发挥特长;也有益于辩证的认识弱势.尽可能创造条件.弥补、克服某些局限,促使弱势向优势转化。新闻摄影的优势:一是现场纪实的可信性;二是“一图胜千言”的形象冲击力;三是“瞬间精华”的审美魅力。当然.新闻摄影也有弱势.且可以举出ABCD;但主要是反映客观世界缺乏自由度。文字新闻可以通过数字或概念对比、议论,报道某些比较抽象的新闻;而新闻摄影面对缺乏现…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媒体,纷纷改变自上而下式传播的传统定位,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其中,“新闻舆论监督”性深度报道类新闻更是显示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露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关注并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然而,  相似文献   

14.
方琦 《新闻导刊》2007,(1):20-21
深度报道由于其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各全国性大报和各都市报纷纷开办深度报道专栏,用以  相似文献   

15.
16.
杨亚初 《新闻战线》2020,(17):36-38
<正>深度报道是高质量、高"言值"、高辨识度的新闻作品,需因时应势增强穿透力,倾力倾情提升感染力,全媒全效做大影响力,以更具融媒活力的"笔墨语言",构筑时代景深,彰显主流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深度报道的关键就在于,以深入采访、深远洞察与深刻思辨为维度,对重大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系统反映,发掘和阐明新闻背后引人深思的关注点。深度报道之"深",在于不仅仅要回答"What(是什么)",还需解码"Why(为什么)""How(怎么办)"。深度报道见之于"笔墨语言",常以"笔力扛鼎""力透纸背"来形容。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热点”和“焦点”,近些年部分新闻媒体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一个新闻价值概念──“冰点”,或者说“冷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热点”与“冰点”比较的实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从字面、实质意义及社会影响上,都可以是“热点新闻”的代表。而国内大报之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另有一相关栏目《冰点》)则率先打出了“冷点”的招牌,并显现了与普遍性的热点新闻截然不同的内容与风格。“我们不想标榜自己,只想踏踏实实、平平静静地观察生活,将那些人们确实想知道、应该知道的事件、人物,以一种适宜慢慢品味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典型报道 我们的新闻事业,历来重视典型报道,它是经常运用的传统性重要报道手段。 说起抓典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文学中的典型。 首先,有必要弄清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原则区别。对此,50年代曾有人写了专门文章,一些研究成果,基本被概括进《当代新闻学》一书,不妨摘录一些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深度报道活跃于80年代后期,其中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1988年,全国好新闻奖专门设立“深度报道奖”。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崛起,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产生了更高的信息需求,深度报道应运而生。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这一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新旧矛盾的摩擦、斗争,给社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获知信息的需求增加了,已不满足于停留在了解信息的表层意义上,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有…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热点新闻来说,冰点新闻还只是个新生的新闻词汇,在热点新闻无论采、写、编,还是读、用、评都十分熟悉、关注的今天,冰点新闻还只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所谓冰点新闻,就是指那些处在人们认识的冰点之下尚未为人们认识和重视的前瞻、预测、分析、评估性的经济新闻,一些即使在本地区尚未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或特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生活中已发生的现象、经验或教训及启迪(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大量事物的出现是不可知的,但更多的往往带有规律性),也在此范畴内。人们常常说的报纸上缺少经济新闻,就是指缺少有价值的经济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缺少这种从发展趋势、矛盾演变、深度开掘的“冰点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