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书法欣赏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104-107
书法欣赏是整个书法创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感受活动。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来说,书法欣赏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特点,具有再创造与再评价、抽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共同美等重要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艺术特征,欣赏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在书法作品欣赏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恒 《文教资料》2007,(28):42-44
书法欣赏是欣赏者对书法作品作出的审美再创造。通过欣赏书法,净化心灵,获得美的享受,学书者也可以开拓眼界,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使自己避免走弯路。书法欣赏的过程是欣赏者通过书法的"形象"去认识、感悟作者的创作意思、审美情趣以及作品意境的一种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3.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世界东方独具的一种美的艺术。它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懂得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是学习书法者摄取书法艺术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事书法艺术者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且对于欣赏者本身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也是颇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同志说:“欣赏活动本身,也具备艺术创作的意味。”的确是这样,书法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书法欣赏时,不能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一瞥和被动的接受,而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尽力捕捉审美客体(即书法作品)本身美之所在,充分发挥美感认识中的直观、联想、理解的作用,去发掘、去撮取、去感受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形象美与意境美。提高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要肯做“有心人”,长期不懈,总是能达到目的的。如何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从书法艺术本身来探索,要做到“多  相似文献   

6.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世界东方独具的一种美的艺术。它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懂得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是学习书法者摄取书法艺术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事书法艺术者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且对于欣赏者本身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也是颇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李琳 《现代语文》2011,(2):51-51
“美感的本质在于: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指欣赏者和人类)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就是人们在立美欣赏过程中,“通过美的对象而直观自身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美学家叶朗认为审美教育目标是“个体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与音乐作品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不断投身到音乐作品中,将作品的外在审美变为自身的审美感受并产生出具有相对个性的音乐形象和审美体验,这也是欣赏者一个积极创造的过程。音乐艺术不仅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享受,还能直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等,以达到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感受音乐、不断地探索音乐的奥秘成为人们一直以  相似文献   

9.
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入手,分析了书法艺术表现客观事物美和人格美,从而为欣赏书法作品时提供客观依据,使欣赏者正确地把握欣赏书法的尺度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实践和检验音乐作品存在价值的主要途径.从其传播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两大类.直接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面对面的审美活动,是音乐本原声通过空间传播,直接为欣赏者的听觉所感受.而间接欣赏是非面对面的欣赏,它首先将表演出来的音乐通过特定的媒体进行复制,然后以复制音乐的再现供人们欣赏.在现代社会的音乐生活中,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各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二者互补共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基础的一种表现性造型艺术。书法以笔、墨、纸为物质媒介,以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志趣。汉字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有其特定的美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人们在欣赏优秀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4.
书法欣赏是中国书法创作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书法中的线条所包含了作品的众多因素,所以对线条的理解是书法欣赏的主要部分。线条在书法作品中呈现的朦胧美,同时线条又是书法作品的艺术语言,线条在书法作品中体现的美和情感、线条中的“气韵”和线条的时空特性,都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陈雁南 《甘肃教育》2014,(24):86-86
正美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学生要做的就是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欣赏美、感受美,并认识到美。然而,在高中  相似文献   

16.
诗词鉴赏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们在欣赏诗词时常有的一种感受。这表明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诗词)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是欣赏的初级阶段。中学生本身的欣赏层次大多属于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引导才能进入较高的鉴赏层次。怎样引导他们达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再创造能力就是欣赏者面对欣赏对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像,给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臻丰富,并且使他们活起来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的精神活动。没有欣赏者的能动再创造,艺术形像的许多特征就显示不出来,作家寄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就不可能被认识和掌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进行感受、想像、体验和品味,培养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能力,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呢?下面谈谈《荷花淀》中水生…  相似文献   

18.
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指对艺术(狭义的艺术-艺术美)、自然(自然荚)、社会事物(社会芙)以及劳动产品(商品类)等的审美关系。在这一切审美活动中,人对商品的审美活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商品美,不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参加了欣赏,而且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参加了创造。可以说,人对商品美的追求是十分强烈的。一般说来,人们求美的心理层次是先物质后精神.人首先关心自身的美化,其次是生活劳动的环境和条件的美化,其后才是精神的美化。在这些美化中,商品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商品美的研究,仅限于商品的审美价值、审美设计等方面,未看到商品芙扣其他审美对象一样,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本文拟从人类审美需要的角度,说明商品美的主体性建构原则及特征,阐释其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有效途径。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非常重要。音乐欣赏是音乐作品赖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任何音乐作品,只有当它被人们欣赏并接受的时候,才能把自身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来。欣赏本身是一个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声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绪,进而感染自身,引起共鸣,产生强烈情绪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是欣赏自身的感情体验,都离不开一个“憎”字。所以,…  相似文献   

20.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根据个人喜好做出评价。而且经常是不假思索的,这就是审美直觉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迅速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a)一词,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Aesthetica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即研究直觉的知识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