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两个季节,特别引起我们对柳树的注意,那就是寒冬乍来和残冬将尽的时节。年复一年,我渐渐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可敬。历来的人们对于柳树不知作过多少描绘和评价,但意思大抵  相似文献   

2.
流动的水没有痕迹,飘流的风找寻不到踪影,在生命长河漫漫浩浩的波纹里,何必去坚守那些虚无缥缈的情愫——只因为在快慢中依旧留有一颗洁净无瑕的心?如果说生命是一场过往,那是否快步飞驰与慢歌徐行抵达的都是同一个彼岸——正如自己当初的期望?坐在绿皮车厢中,老式车轮与年迈的铁轨相互寒暄,卡在深厚的静谧里。驳裂开的窗棂上的  相似文献   

3.
柳湖泛舟     
《中国德育》2016,(4):6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是柔情的象征,也是报春的使者,历来被文人墨客吟诵。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妇孺皆知。生长于春,繁密于夏的杨柳,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期待,在杨柳垂岸的湖泊泛舟,不失为人间美事。  相似文献   

4.
一别离,是诗歌创作的惯用题材,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到"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杨柳"到"阳关",从"泪眼"到"浊酒",别离题材诗歌的创作基本沿袭了"田园多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王晓磊《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套路。  相似文献   

5.
正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诗中士兵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较显露,学生较容易体会,但士兵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及其归途  相似文献   

6.
正以我观物:9月是一学年的新起点,有一样又不一样的学生,一样又不一样的场景。以我观物,却能在周围的人事中反观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好思路。9月的天空,清朗高远;9月的艳阳,明媚热烈;9月的校园,热闹鲜活。送走一批孩子,沉寂了两个月,9月的校园又将迎来崭新的面容。学校,永远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梦想的地方啊!一个班级一个梦"尊敬的家长,您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很高兴能陪伴您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柳永,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会想到一个玉树临风的才子,会想到一个对酒当歌、笑傲江湖的达人,更会想到一个缠绵悱恻的多情诗人。可以这么说,最能代表柳永多情的作品应该首推《雨霖铃》。《雨霖铃》意境优美,感情凄切,情意绵绵。开头几  相似文献   

8.
春望【唐】杜甫国①破②山河在③,城春草木深④。感时⑤花溅泪,恨别⑥鸟惊心。烽火⑦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⑧搔⑨更短,浑⑩欲不胜簪。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败不堪。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  相似文献   

9.
正那是一条从西周发源的河,见证着三千年的沧海桑田。它时而潺潺而过,时而汹涌奔腾。它把沿途的一切都带走:战乱、国破、人亡、饥荒,还有爱情、亲情、友情。它卷着几百年的历史,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直涌向今天。河边有青郁的植物,淡然平静地任凭人们不断地给它们变更名字。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别忘了芦苇也曾是水畔的贵族,它们在有风的天气里拂动裙裾,说着情话。它们见证过脚下的河流因一位伫立在岸边的痴情人而变得忧伤的往事;它们凝视着河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王国的王冠,在高中语文的课程计划中,诗歌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高考中,诗歌也是必考的题目之一。所以,不论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的角度,在高中教学中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是那么的简练、优美,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有些诗歌用典灵活,还涉及到音律等问题,使得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难点之一。要给学生做好欣赏诗歌的指导和帮助,必须在教学上讲究方法,才能让学  相似文献   

11.
正默契是意念之间的无约投合。传受双方可以通过若干模棱两可的对话、几个词汇、甚至一个眼神,产生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心有灵犀)的效果。这种境界的传播于人际传播而言能构建融洽、和谐、亲密的关系;于组织传播而言能巩固共同体;于大众传播而言能提高受众忠诚度,形成"自己人"的传播者形象。一、研究背景默契传播主要诉诸某种心理经验的类同而发生。双方使用统一的密码本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传者用间接的话语将意义转化为象征性符号,受  相似文献   

12.
刘丽 《考试周刊》2014,(41):24-24
正"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时候,写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愿意在诗歌中直接吐露自己的感情,那么在探究这类诗歌情感时,我们就要注意摆脱诗歌中景物带来的误导,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红日似火,西边却阴雨绵绵,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由此可见,疏与密是言语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十五从军征》这一古诗文本为例,从关注文本疏密表达之处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