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师益友     
阎景龙是新安县人民广播站副站长兼编播组长。提起他,和他打过交道的通讯员都会用“良师”,“益友”等词语赞美他。仓头乡离休干部傅振亚酷爱新闻写作,不长时间,写了20余篇,投出后,绝大多数落了空,傅振亚心里很苦恼。后来有人让他去找阎站长。他一见老阎,果然,他又是热情地送书,又是耐心地指点。傅振亚又写了几篇,有的很快被电台、报刊采用。去年9月,有人向老阎反映说:仓头乡新发展了10多个通讯员,大家写稿热情很高,可就是不得要领,摸不着头绪。老阎当即决定择日到仓头指  相似文献   

2.
良师益友     
我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从蒋路、孙玮(绳武)合译的《俄国文学史》开始的。五十年代我入北大俄文系学习时,系主任曹靖华教授的办系方针是全面加强俄语教学,突出文学方向。单是文学方面就设有《俄苏文学史》和《俄苏文学作品选读》两门重头课程,从二年级到四年级贯彻始终。还有翻译课也以文学作品为重点。这些课程除有俄文原文教材外,课外读物使用的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文学专业出版社,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翻译和介绍,所约的译者都是中外文功底极深厚的名家,他们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良师益友     
三年前,我偶然见到《新闻爱好者》,一翻阅便爱不释手。其中“稿件评改”、“经验体会”和“通讯员园地”我最爱读。我连订三年,用从它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成效极大。三年中,我已在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4.
良师益友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一九三八年的汉口。这年春天,全国记者云集武汉。为了团结广大青年记者,三月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长江同志是主要组织和领导者。秋天,武汉外围吃紧,蒋军步步退缩,武汉的失陷,已在预料中了。“青记”决定撤离武汉,一部分同志去重庆,一部分同志去长沙,我是第一批到长沙的。长江与陈侬菲同志等也先后来了。会址设在都正街,房屋虽简陋,但大家在长江同志领导下,情绪很高。出墙报、开座谈会、出版会刊《新闻记者》。那时各报从战场上  相似文献   

5.
良师益友     
1999年适逢新中国50华诞,又是我大学毕业40周年.回顾教书育人,从事国防科研的人生之途,有一位良师益友无时、无处不在给我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助我成长、成熟,予我以温暖、慰藉,使我能在科教兴国大业中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康健我这个人看书不多,然而,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新闻战线》却一直是我必读的报刊之一,几乎没有间断过。如今,我从新闻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仍然在坚持阅读《新闻战线》。因为,它使我受益匪浅,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一1958年初,...  相似文献   

7.
良师益友     
1939年夏,我们十一个年轻人满怀抗日救亡的激情,逃出了上海“孤岛”,经香港、广州湾,从湛江上岸,步行数百里,来到慕名已久的桂林。首先就受到胡愈之、范长江、邹韬奋等的关照、爱护,乃至给我们一安排了工作。我和  相似文献   

8.
我们铁道部西安车辆厂的《新闻知识》发行网直通厂报所属的近百个通讯组,每个通讯组一份,骨干通讯员人手一份.共达110多份。《订阅几年  相似文献   

9.
转眼间《报刊之友》创刊十周年了,作为她的一个每期必读的忠实读,在她10岁生日之际,我感到激动而兴奋。回忆起10年来我与《报刊之友》的情缘,万语千言涌上笔端。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笔者到驻扎在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的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基层中队采访时,发现官兵们特别喜爱读《新闻与成才》,班里有的战士捧着衡闻与成才》爱不释手,争相传看。为了能使基层官兵及时看到《新闻与成才》,部队政治部门专门为基层报道员人人订阅了一份《新闻与成才》杂志,并为基层中队建立了阅览室,读报刊、评报刊阅读栏,把《新闻与成才》作为基层报道员新闻写作的八门课。近年来,指挥部举办了七期报道培训班,每期都坚持把《新闻与成才》合订本发至每人手中,作为培训课的首选内容,极大地激发了报道员写稿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初,大港井下公司党委宣传部为我们中心报道组的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三昧》。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杂志时,就被其广泛而丰富的栏目,亲切而清新的语言,集知识性、导向性为一体的新格调所吸引。我觉得里面的内容离我们是那样的近,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后来宣传部又给我们订购了1994年全年合订本。一时间,《新  相似文献   

12.
我与《出版广角》的编辑和领导的相知相识均是在他们出版社开展调研或采访或召开有关业务会议等活动中相遇而结交的。每每交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执著的追求和责任心、事业心,待人的热情和真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从邮局取回今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便被其极富寓意的封面所吸引。翻开内页细读新闻界泰斗和名家们对新闻事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我由衷地信服。特别是“写作”这个栏目,让我这个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受益匪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3)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几年间,我先后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近千篇。每当捧读见报剪贴本,我便会想起一个人──55281部队政治部报道组组长温学云。认识温学云,说起来实属偶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谦虚热心。入伍前我便有写作方面的爱好,来到部队偶尔也在团队组织的读书演讲、有奖征文活动中拿过奖,却始终未向报社投过稿。后来我从某师调至141医院政治处工作,得知在军报理论版经常见稿的温学云正是所在分部的新闻干事时,心中喜不自禁,便将空暇时写的一篇散文寄给他,希望得到指点。事隔不久,去分部机关办事,我与其不期而遇,当他得…  相似文献   

16.
伯昕同志去了,他安详地、静悄悄地去了。他一生勤奋,为我国建立新的出版事业,为这个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在出版界知识分子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尽心竭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一生,他不会有什么遗憾。而我们活着的人将永远怀念他。徐伯昕同志是新出版事业的老前辈,是我的良师益友。1939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时,还只是一个刚刚跨进出版队伍的新兵,而伯昕同志在重庆生活书店总管理处主持工作。那时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写作》杂志创刊十年来,坚持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出了特色。刊物的品位、厚度、内容、栏目、封面设计等,均属上乘之作。这么多年来,它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导向,是透视新闻战线的窗口。杂志在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结合上,是  相似文献   

18.
我原是一名民办教师,教书育人之暇,酷爱新闻写作。乡领导决定聘我为乡专职通讯员。到乡里后,宣传委员王洪献当即给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并把以前订阅的全部取出让我学习。经过一段钻研,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赵峪村残疾农民王沁子几十年如一日义务为群众维修农用机械和交通工具,从不取分文报酬。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我写成了通讯《世界需要热心肠》,分别被县广播站、河南电台采用。同时,我写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闻稿在洛阳日报上刊登后,也被评为精神文明新事。后来,经过进  相似文献   

19.
江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整天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各自的职业道德水准。为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树立记者的良好社会形象,本刊新设了《我心目中的记者(编辑)》栏目,热忱欢迎广大通讯员、作者及与新闻界打交道的人,以亲身经历,积极撰稿。可批评,可赞扬,如能见事喻理,发人深思更好,使新闻从业人员能够从中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帮助、鼓励和鞭策。来稿请注明《我心目中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谈起我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故事,就要先说说我与《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的故事。我与《中国地市报人》这份新闻战线上大名鼎鼎的专业杂志相识已经有六个年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它是我学习的智囊;在业务上,它是我进步的导师;在生活上,它是我品读的益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