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对詹纳尔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人物称呼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西游记人物称呼归类,以说明西游记中人物称呼的特殊性和给翻译带来的难题。其次就詹纳尔翻译的西游记中人物称呼英译过程中翻译手段的运用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评论最后提出自己的拙见:增加必要注释可更好的传达源语言中潜藏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叠音词能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从汉英对比和翻译角度对《西游记》的叠音拟声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求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巨著之语言艺术,了解译者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4.
翻译伦理是目前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基础,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并指出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遵从和选择相应的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伦理的关照,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诗学传统的个性、语义的开放性、阐释的历史性、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过程的复杂性造就了差异的翻译伦理,那么翻译就不能在传统的一元标准下进行。在当前跨文化背景下,尊重差异采用多元标准是翻译《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如成语、一语双关修辞手法等。现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西游记》全译本的译者分别是是英国翻译家詹纳尔和美籍华人教授余国藩。本文从哥特的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认知语境、交际意图、译文形式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余国藩的译本更好地阐释并传达了原作的美,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22,(1):58-61
外宣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援赠各国抗疫物资所附标语的英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遵循翻译伦理,承担起译者责任。在翻译抗疫物资所附标语时,译者会从标语的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中英文语言差异、政治因素等多角度考虑,确定翻译的焦点,选择遵循的主要伦理模式,并采取具体策略完成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生态和谐和伦理冲突在莫言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力。本文从乡土情结、隐喻中的伦理和生态翻译多角度,对比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葛浩文的译本,探析文学、语言、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及译者如何再现,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斯琴 《海外英语》2022,(24):47-49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字幕翻译工作者追求速度和数量,却忽视了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了提高字幕翻译的准确性、提升译者道德价值、规范字幕翻译行业标准,译者需要遵循翻译伦理。该文介绍了字幕翻译和翻译伦理的概念及其二者间的联系,并且从翻译伦理的五个方面举例论证《破产姐妹》字幕翻译当中的伦理性。结果表明,《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符合翻译伦理的要求,是字幕翻译工作者智慧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通过对余国藩乡土语言英译行为研究发现,余国藩的译者行为与源语文化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译者在翻译中的“求真”行为主要体现在乡土意象、乡土情理、神仙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忠实。译者的“务实”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中源语文化的解读、中西文化的融通、文化内涵可读性的实现等方面。译者在翻译中“求真”行为的目的在于对源语文化的“务实”。而余国藩译者行为的动因源于他的学者型译者身份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叶林 《海外英语》2011,(11):197-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影响翻译的诸多文化因素,作为其中因素之一的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反叛,这也体现在对切斯特曼提出的基本翻译伦理上。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的分析,阐述了其对翻译伦理的反叛及原因,从而证明女性翻译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遭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理据.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相对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本文以著名儿童读物《彼得·潘》为研究对象,选取翻译家杨静远的译本,从Neverland岛名翻译、场景刻画、动作描写以及对话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目的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的目标受众有其特殊性。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受众的重要性,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地位斐然,其中四百多个富有诗意且童趣满满的"非人"角色姓名尤其引人注目。詹纳尔的《西游记》全译本在"非人"角色姓名的翻译上凸显了泛灵性、童趣性,以及对儿童读者特别关注的人文性,符合西方儿童读者的心理认知。该译本的多次再版佐证了詹纳尔对此类角色姓名的英译处理非常成功,为西方儿童读者理解且接受这部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其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约束或制约。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切特斯曼总结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本文运用伦理学思想对《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此四种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方梓成  刘若瑶  熊正 《海外英语》2022,(23):15-16+26
课题研究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余国藩、詹纳尔英文全译本为对象,通过建立中英对照语料库,对比分析二者法术类表达英译的异同。研究发现,詹纳尔在翻译该类表达时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而余国藩则更灵活地采用了两种策略。这一结果反映出二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对翻译选择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