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书育人者亦然,需要自信--自励--自强.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3.
酒可使不同的个体与类群迅速进入和乐之境,泪则让不同的个体与类群直接沉入悲戚之境."敬酒"与"还泪"使不同情绪的人之间由不通而通,走向同情之境.同情的实质是通融一体,愿意同情者彼此尊重,也乐于结成命运共同体."敬酒"与"还泪"之结合指向天(神)、地、人、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在的温情世界.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对于弥合当代人与天地万物的对立也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字静安)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种说法透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成就学问、发展事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其实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工作中也存在"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境界形成的具体步骤包括"能观""出入"、"写境"与"造境"等."造境"与"写境"作为境界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并非独立地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从"境界"、"造境"、"写境"等概念的理解着手,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造境"与"写境"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禅诗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心态,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态度,它和人的处境紧密相关,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转身     
一支灵动悦目的舞蹈少不了华丽的转身,单调的跳跃与前进无法增色舞者的妩媚.舞蹈尚且如此,漫漫人生何尝不是呢?人生是一座无比错综的迷宫,没有谁能驾轻就熟,人难免会误入歧途,转身恰是一种最完美的解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所著《人间词话》中提炼出"人生之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蓦然回首恰恰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人生并非康庄大道,我们的前方经常丛生荆棘或是悬崖耸立,一味地冒进必然走向死亡,为何不选择果断转身,正如《青玉案》中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我们的身后说不定就是一片开阔地呢?人生无非是惊喜与艰难的交错,坚信转身、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相似文献   

11.
石艳 《考试周刊》2008,(24):186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巾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上"这一框架结构中的插入成分"X",在句法上前受"在"、后受"上"限制,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上"的不同用法决定"X"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而且此格式在句中语义上有前指、后指或双指三种情况.语用上,此格式用于表达形状范畴是不自足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分析"境脉"的概念出发,提出"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详尽地阐释该模型中的三个构成要素:知识境脉、技术境脉与社会境脉,并且探讨"网络学习境脉"中的网络学习过程与知识目标。同时,本文也将讨论"网络学习境脉"概念模型在网络学习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中"道"的解读是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核心,"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阐释和翻译."道"翻译的嬗变表明了不同的阐释域境和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初"贰臣"词人多能词.通览"贰臣"词作,可以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虽然出仕新朝,内心却悼念明朝,他们多选择隐含故国之思内涵的意象来表达故国之思."贰臣"词人由于在新朝并没被真正接纳,所以常有人生如过客的感慨.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们悔恨自己的行为选择."贰臣"词人还多有隐选之想.他们多通过对陶渊明和菊花的吟咏,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贰臣"的心态是丰富而细腻的,对词境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实事求是"?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爷爷的生活名言,也是我的回答. 在现在的社会中,能做到"实事求是"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这三点是人应该做的,但是很多人不会充分地把握,把这三点融于一身."实事求是"犹如一幅画,是美丽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则像我们作画时用的纸、笔、颜料,要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崔洪 《内蒙古教育》2012,(18):16-17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班主任指导班级工作也应有"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童年的意义在于童心的滋养、童真的呵护、童趣的养成。童年的消逝源于儿童三种存在环境的逐渐破坏:"环境"的不断失衡,"共境"的关系缺损."我境"的无故被扰。保卫童年.教师要成为儿童"环境"中的营造者,"共境"中的互动者和促进者,"我境"中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