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经济扶贫成果基础上,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打破大学生贫困循环,是当前高校学生反贫困的一次战略转移.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国家主要构建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方针、政策和思路,投入或调动有效的扶贫资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学校主要实施国家反贫困战略,为贫困生提供技术、人力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具体实施反贫困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的反贫困能力,打破自身的贫困循环,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未来时期还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反贫困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要是西部的反贫困,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中国经过多年扶贫后,贫困有所缓减,但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寻求合理的反贫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反贫困,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不仅要发挥输血作用,也要发挥造血作用。反贫困需要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贫困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至少有2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之下,其中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农村,因此我国反贫困工作任重道远。在众多的反贫困措施中,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国农村金融反贫困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贫困,维持城市社会公平、公正,是实现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体制转轨时的必然产物,其实质是体制的贫困,并且我国城市贫困还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举措应就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反贫困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环境、人口控制和社会公正平等三方面阐述了妇女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指出妇女反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不是边缘问题。文章还指出 ,妇女反贫困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是性别问题 ,社会性别意识还没有纳入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贫穷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贫困人口约3.8亿。因此,做好非洲的反贫困工作既是非洲各国的责任,也是先发国家应尽的义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取得了扶贫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许多新模式、新经验,赢得了包括联合国开发署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评价。文章从人类文明成果分享的视角,通过对非洲反贫穷的困境解析、中国扶贫成就的世界意义梳理,构建起中国扶贫经验植入非洲的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拓展中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新思维,提升国家形象,形成中国扶贫理论的国际话语体系,而且也可以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反贫困是要求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要以全面的视角对中国贫困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发现其中的本质性规律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并能够指导实践。本文在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影响因素分析,提炼出反贫困中国模式“两线一力”的理论框架: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网两条线索,通过政府主导的财政减贫来实现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教育研究》2020,41(11):11-21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将由"限时"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教育作为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要确立起以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反贫困战略,聚焦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发展与其他反贫困措施协调互补、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扶贫治理体系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抵御贫困脆弱性和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凉山彝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把反贫困的价值定位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单纯的物质补给层面。传统的反贫困理论存在着人文关怀缺乏、文化扶贫缺少、精神扶贫缺失等问题。基于此,解决凉山彝区贫困问题,要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重;合理控制家庭人口增长;强化人力资源;引导广大彝区群众移风易俗;控制毒品、艾滋病的蔓延;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发展议程中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产生与风险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密切相关.与传统反贫困政策相比,社会保护政策主张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出发,在充分兼顾贫困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基础之上,建立集"预防性、保护性、投资性及变革性"策略于一体的综合性反贫困框架,在帮助人们彻底摆脱贫困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作为一项积极的反贫困政策,社会保护对于我国"十三五"期间扶贫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立足17年半的扶贫实践,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其先行探索、孕育萌芽和实践检验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与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机理。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无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技扶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始终关心。习近平关于科技扶贫的重要论述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贫困治理思想,立足于自身扶贫开发的实践经历,适应新时代扶贫的新要求新目标。主要包括树立科技扶贫观念、积极培育科技人才、利用科技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内容。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指导了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规避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国企改革和“九五”扶贫攻坚及全世界城镇反贫困斗争的需要,中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新学科——城镇贫困经济学。文章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本轨迹、建立城镇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城镇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反贫困作为全球性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生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欧美和中国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其各自的经历及其比较,有助于深入地揭示贫困的机理与规律,对促进我国自己的扶贫开发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除能力贫困是破解贫困之围的根本举措,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政府主导、项目支持、政策兜底的资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绝对贫困”问题,同时隐含政策路径依赖,人力资本取向的外部依存型“返贫风险”。“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构以发展儿童“自由”为目的、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为标准的价值理性,在行动路向方面要积极培植民族地区乡土文化资源,培养以教育反贫困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多元协作共同体,增强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机会;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加强学前教育治理主体的内生力量;统筹学前教育反贫困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衔接。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一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扶贫开发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凡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育扶贫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根本战略地位;明确了教育扶贫的重要价值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调扶志、扶智、防返贫是教育扶贫的着力点;指出教育扶贫的关键是精准扶贫;阐明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国在长期的反贫困斗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时至今日,仍没有能走出贫困的“怪圈”.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只顾物质上的扶贫而忽视了文化上的扶贫.文化贫困是精神贫困产生的根源和土壤.因此,对文化贫困现象的深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