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节奏关是构成舒婷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舒婷诗歌的节奏美主要表现为:她的诗歌节奏自然天成;沉郁和激昂的情绪复调使她的诗歌节奏跌宕起伏、交织变幻;舒婷诗歌又体现出女人的柔婉细致,节奏回旋往复;舒婷诗歌的画面也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2.
舒婷的诗歌艺术在新时期诗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诗评家们纷纷为她作文学史定位工作 ;本文则从女性文学角度为其作补充定位。舒婷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 ,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 ,对诗歌形式的“现代”追逐而拥有读者 ;本文以 80年代中期为界 ,论及舒婷近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此外 ,本文还论及舒婷散文的女性特征 ,以及她的诗和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舒婷诗歌的研究,多从思想情感层面、忧伤情调、女性主义、文化分析等角度进行研读,忽略了艺术魅力的探究.艺术魅力是诗歌最本质的存在,是诗与受众的脉动之桥.从本真、执著、创作灵感化三个方面探究舒婷诗歌艺术魅力之源,才能真正聆听到诗坛荆棘鸟酌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4.
在一代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舒婷的诗歌,而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舒婷。这个舒婷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这个舒婷是雇人用板车把嫁妆拉到婆家的,是系着围裙,烧饭做菜晾衣服补袜子收拾房间的,是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保温瓶,给生病住院的婆婆送饭"的舒婷。在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中游弋,你会感叹高尚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诗意与现实竟然可以如此美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5.
王辉 《现代语文》2009,(6):114-116
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名字被不断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将以舒婷诗歌蕴含深邃的宗教情缘以及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她诗歌艺术的至深启迪为视角,试析外国文学对舒婷诗歌创作的影响。希望这点认识给新时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朦胧是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舒婷在她现代诗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朦胧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舒婷十分重视诗歌的意象艺术,通过意象的苦心营构,对生活进行大容量的提炼、凝聚和变形,抽象观念与官能感觉相互渗透,交相契合意象独特新颖,丰美重叠,包孕着喜怒哀乐、休戚悲欢的生活情趣和自我情愫。舒婷诗歌意象的美学意味和文化整合为诗艺的演进增添了新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顾城和舒婷是新诗潮朦胧派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的本质,他们的诗歌能够通过一种现实意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并注重内心情感的的宣泄与抒发。在对待人性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上,顾城秉承着"童真"宗旨,用孩童的口吻倾吐自己的情感;而舒婷则是用女性特有的"爱"与"情"来书写浪漫情怀,感化人性。本文以新诗潮中代表性诗人顾城、舒婷为例,展现当代文坛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一脉不断的血缘承传关系,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诗歌的美感风格,即酷肖以浪漫感伤为抒情基调的唐宋婉约词。舒婷诗歌的观念和手法均相当传统,好的诗作题材的人性内涵,执著忧伤的悲美情调,柔婉清新的语言,曲折层递的结构,隐约朦胧的意境,皆深得唐宋婉约词之神髓。“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这两句辩证评价唐宋婉约词得失的话,对于评价舒婷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局限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0.
诗意舒婷     
舒婷,现代诗歌朦胧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总是浸透着一股难以捕捉的忧郁美,可以这样说:"忧郁和幻觉是舒婷诗歌的两大内驱力",也可以说舒婷的本质"就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在舒婷的诗歌中,总是能感觉到她忧郁的声音里隐藏的一份灼热,失望的叹息里也不乏希望,它们在舒婷的诗歌里和谐地融为一体,仿佛就像舒婷的一句话:"理想使痛苦光辉。"  相似文献   

11.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史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最彻底、最深刻的诗歌流派,由于中国所积淀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使中国现代诗人在追求新诗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始终无法避开的问题,即探索新诗自身的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和民族命运的关系,即诗人的现实关注与审美追求的关系.九叶诗派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从而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最深刻的叛逆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诗歌择优而选,诗歌非常有魅力和韵味.然而,在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新诗不似文言文,没有语言障碍,教师反而无从着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诗歌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审美创造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诗人食指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始终贯穿着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主题,具有浓重的“私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在新诗格律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弥补了中国诗史一定时代在艺术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诗歌团体,形成了风格多样的诗歌派别,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代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18.
从踏上诗坛的那天起,郑敏就显示了她与同时代诗人的不同,她以哲学为诗歌的底蕴,以人文的感情作为诗歌的经纬,善于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求结合点,善于把哲理和思辨融入形象,"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而使她的诗歌具有一种里尔克式的深沉的、凝重的雕塑之美。郑敏又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其诗歌理论著作,凝结着她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贯穿着对宇宙、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对诗歌创作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对诗歌内在结构的研究、对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关注与诗歌语言问题的探讨、对新诗应当继承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思考等,均对当代诗学界有深远影响。《郑敏文集》的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份供研究分析的完整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里,一位诗人,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