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瑾 《基础教育论坛》2012,(Z1):114-116
<正>公共教育体制是人类社会教育制度变迁的结果。公共教育制度体现了国家从一味强调国家利益的教育体制调整为首先重视体现个人利益,而后形成公共利益的变化。这不仅是利益理论发展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带来了教育领域本质性的变革。个人利益从国家利益的回归标志着公共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只有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公民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最大化的发展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的存在才有其社会基础及历史必要性。因此,保证公民的个人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参与所具有的价值,即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培养公民参与精神的三个主要途径:教育灌输,舆论引导,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业主维权是否预示着公民社会到来存在争议。从业主维权目标上看,业主仅是为了社区利益,没有尊重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从运动手段上看,业主维权采取非正式政治与策略性行动,缺乏规则意识;从社区自治角度看,业主在社区治理的常态下自治非常困难,缺乏自治精神与能力;从公民素养看,业主维权行动不妥协和不理性,缺乏理性、平等、宽容、妥协和志愿精神为特征的公民精神。判断一个社会运动是否具有公民社会的特质,除了看它是否具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外在制度背景外,还要看运动目标是否有公共性追求的外溢性,是否有将运动目标上升为公共议题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公民个人是否具有公民精神,整个运动是否能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以此标准看,我国一些环保运动、NGO参与的劳工政治具有公民社会特质,能催生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考点扫描】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九个: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命题趋势】本考点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国家理论部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2006年高考考查的重大问题及角度有:我国各国家机关的地位、职权及相互关系;结合新一届政府机关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对人民负责原…  相似文献   

5.
刘香东 《成人教育》2009,29(3):87-88
美国成人公民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传统,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分层次的内容、以及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我国现有成人的公民状况不容乐观,借鉴美国成人公民教育的经验,我国应注重创建公民文化,建设公共领域;关注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实施积极的成人公民教育;拓展成人公民教育的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中所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和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履行宪法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律范畴中,正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国家义务相对应,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没有公民对于国家的强制性服从,国家权力就会失去有序运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在公民德性的结构方面,则表现出经济德性优于政治德性和社会德性;而在公民德性的行动层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中学生公民德性特点,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不足是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是转型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空间的形成、公民主体性的自我觉悟和国家的法权保障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本位;在教育目标上,应强调主体地位;在方法体系上,应注重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9.
倪远刚 《考试周刊》2007,(4):126-127
国家利益至上是指把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为本国利益高于他国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利益。在我国所有对内对外政策和政府、集体、个人行为中都不得侵犯国家利益。政府要把国家利益至上放在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头等地位,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公民,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从个人品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呈现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运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开展公民教育时,教师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应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经验,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深化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企业公民是西方公民资格观发展的历史产物,其结构要素除一般公民应遵守的规范外,尤其注重合作文化、公司价值观、公司文化和历史、企业公民权意识、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应把企业公民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并通过不断完善公民教育课程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公民教育重视对公民应具有的公民精神的培养,在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情况下,公民的信息素质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文章阐述德国公民概念的形成、德国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并简略介绍德国公民信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免费师范生中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信用等问题,提出高师院校应切实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教育,帮助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历来极为重视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自1971年起,美国开始对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进行全国性教育成就评价,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美国公民教育由四个主要的评价目标组成:评价学生储备的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评价学生对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原则、观念的理解;评价社区和学校中影响学生公民教育的因素;评价要避免歧视,提供有效信息。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素质。极大地引导了中小学公民教育,促进了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应借鉴美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评价中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评价改革:如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学与评价分离;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要贴近学生实际;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公民教育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教育是转型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守间的形成、公民丰体性的自我觉悟和国家的法权保障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闺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木位:在教育目标上,应强调主体地位;在方法体系上,应注重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目标制定、内容设计、资源吸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广泛吸纳儒家文化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为例对刑事搜查的正当性进行了分析,从刑事搜查的正当性基础、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展开论述,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下国家才得以因刑事追诉而干预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启动搜查行为的正当性在于搜查制度是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冲突和平衡的结果,在司法实践中联邦最高法院往往会在政府利益或个人利益上有所倾斜,但始终以维护个人基本权利为底线。其对我国搜查制度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搜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侦查人员启动搜查行为必须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目标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努力达到增强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等目标。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络,注意应用隐性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应反映出分配方面的制度安排,规范国家、企业及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活动。税收制度应从总体安排上传导反映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在制定财政政策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确保年度或任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应将重心放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从四个方面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