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朴通事谚解》反映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的状况。其中意志类助动词"敢"、"肯"与敦煌变文和普通话相对比,可见它们的语义呈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趋势,其中引申意义变化较大,语法特征则与现代汉语更接近。  相似文献   

2.
《朴通事谚解》是整个朝鲜时代(1392-1910)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其反映了明代初期的汉语特色,里面的“着”使用频率较高,不论是实词用法还是虚词用法都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3.
《朴通事谚解》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与敦煌变文和现代汉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助动词"要"的语义与敦煌变文的助动词"要"语义相比,多了表示"可能"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要"语义相比,还没有出现用于比较句、表示"估计"的用法;在语法上,《朴通事谚解》用来修饰"要"的副词既有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副词如"却、方、待"等,也有属于现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只、也、都、还"等,呈现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与人之间称呼方式、称呼情感、称呼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把《朴通事》中的称谓语归纳为八类,并据此分析了《朴通事》称谓语在语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老乞大》、《朴通事》是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部会知书,反映了元明时期北方话的口语面貌,动补结构在元明时期有很大的发展,两书里的动补结构的结构类型、补语的语义指向具有多样化等特点,助词“得(的)”同“将”一样,能作为引进趋向补语的结构标志。  相似文献   

6.
方云云 《现代语文》2010,(3):146-147
在排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朴通事》中的六个词语:"理会""定害""遭""掠饬""细详""记事"。这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相似文献   

7.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通过对谚解版本《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子""头""家""儿""生"五个词缀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解词缀在元末明初时期北方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时期到现代汉语时期的演变。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朴通事》、《老乞大》中表处所的介词有"自、从、向、在、至、到、往、沿、当、朝、于、就"12个。其中大部分的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文中描述了这些介词各自的使用频率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正反选择问句,以正反选择问句及其答语的客观性为基础,从答语等语境考察正反选择问句的语义焦点,从语义焦点看出正反选择问句的反项语义已经虚化。说明"VP-neg?"型问句煞尾的否定项,其语法化现象在元末明初燕京一带的通语中已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今甘肃临夏话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10.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1.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陈雯 《文教资料》2009,(8):37-38
《老乞大》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部会话书,是研究元末明初汉语的珍贵材料。本文以《老乞大谚解》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收集,旨在展示元末明初人们对"了"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朴通事》是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的学话手册,作者不详,据考证.它是中国元代写成的.《朴通事谚解》是《朴通事》的注疏本.本文据以对元代量词作断代的静态的描写,希望对汉语量词发展史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作者认为,《朴通事谚解》中的量词和现代汉语量词从体系和范畴来看,基本相同.只是某些方面,如量词词缀化构词法、量词的重迭形式等发展得还不够充分.有的类别词如“匹”、“个”、“隻”等还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是……也”式,认为《老乞大》、《朴通事》中这种格式即使是读书腔的混入,也和当时的口语体系相容。  相似文献   

15.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它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两部反映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科书,在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体上采用纯粹的口语会话体;教法上创设生动的模拟情境,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对于它们的研究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前六十回为语料,着重研究其中的人称代词,并对其出现的人称代词的字形字义进行研究。重点是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其中人称代词的情感表达做初步的探索,希望能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并争取对《三国演义》的人称代词有全面详尽的认识,能揭示《三国演义》中人称代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樊瑞凯 《现代语文》2014,(12):148-149
《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成书后被看作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后来,为适应不同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需要而多次修订。[1]《老乞大》一书讲几个高丽商人与一个姓王的中国商人一块去北京做买卖的全过程,采用会话体编写而成,内容围绕经商活动展开,涉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介绍汉语学习情况、住宿、讲亲戚称谓、讲命案、讲风俗习惯”等话题。《朴通事》的内容更为广泛,以春天三十位朋友在一个名园里举行赏花宴会开头,以两位中国文人拜会高丽秀才、秀才讲述高丽开国过程并赠送土宜结束,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甚至包括吵架骂人、求爱调情的段落和状纸、书信的范文,可见编者考虑之周到。[2]郭作飞指出《老乞大》、《朴通事》是现今所能看到的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语教科书,可能也是现存最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3]《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姊妹篇,前者适合初学者,后者适合中高级。  相似文献   

18.
在《西游记》小说产生之前,元代曾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韵“梦”字条还保留着“梦斩泾河龙”一段话本残文。这段残文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西游记》小说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平话中的其他内容,在十六世纪初年成书的《朴通事谚解》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朴通事谚解》,朝鲜学者崔世珍作。为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读本。崔世珍(1473?—1542),字公瑞,朝鲜李朝成宗至中宗(1469—1544)时的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任汉学泰斗、五卫将、承文院提调、同知中枢府事等官职。曾先后于1506年、1518年随使节赴明朝。他于中宗10年(1520年,相当于我国明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