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出生于1912年,辽宁昌图人。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还用过黄叶、丁宁、罗旋、  相似文献   

2.
“泛滥”一词的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又“比喻坏的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一般用于水灾和社会生活中值得警惕和防范的思想言行方面,属贬义词。但是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却别出心裁,作了这样的活用:“……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作者不用“澎湃”、“涌动”等常见词语而用“泛滥”,属“易色”辞格中的贬词褒用类。这样用的匠心在于,既能使读者感悟作者思乡爱国之情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又能使读者联想到关东原野的广漠和东北汉子的粗犷,感悟到一种难以驾驭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3.
(请一生带着这样一种情感朗读全文。要求: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忘情的时候不妨读出泪水、读出酸楚,其他学生听读谈感受。)师:我们似乎听到了东北流亡青年带泪的倾诉,似乎听到了他充满激情的呼唤,似乎听到了他们几近呐喊的誓言。这时候,我宁愿相信:他们就是土地的族系,他们的每一寸皮肤都粘附着土粒。作者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将这“种泛滥”的情感一气呵成此文,只用了两段文字。(泛滥成灾:泛滥为贬义,但在本句及本文“……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意为“洋溢”,表示心中的热情非常高涨。)试抓住关键语句用精炼的语言概…  相似文献   

4.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文章的调子是悲怆的,情感是炽烈的,虽然时代久远,但我们不妨在"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的今天来重温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及失去家园的炽痛,并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献身的信念。本文的标题较为独特,值得推究,从字面来看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心理当是“誓言”,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标题的解读是:“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为了佐证这一推断,文中又引朱德所写《母亲的回忆》,认为标题的含义应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由此推断端木蕻良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况且本文…  相似文献   

6.
《土地的誓言》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端木蕻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和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沦亡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誓愿。  相似文献   

7.
初语七年级下册入选了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饱含爱国深情的作品。作者以火一般的炽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流露出失去美好家园的悲伤,倾诉了对沦丧十年的故土的眷念,发出了为自由而奋  相似文献   

8.
研磨课活动,我选择了《土地的誓言》一课。当我的同事听说我选择了这一课,都不约而同地说"你怎么选择这一课呢?这篇文章不好讲,更何况是复习课呢"。是什么原因呢?这首先源于《土地的誓言》是我喜欢的文章,我被作者热爱故土的浓烈情感所震撼,被作者横溢的才华所折服,被关东原野的美丽、富饶、神秘所吸引。  相似文献   

9.
土地的誓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于"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的1941年写的一篇散文。在学习之前,我有点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文章的主  相似文献   

10.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曹京平,端木蕻良是他的笔名,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这位作家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笔名。下面就给大家讲讲"端木蕻良"的由来,顺便再讲讲其他几位中国著名作家的笔名因何而来。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下第二册《不跪的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揣摩精彩段落,学习排比修辞。3.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光未然)二、阅读探究1."土地的誓言"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相似文献   

12.
抒写思乡之情的《土地的誓言》,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地域的差异,实在难以唤起大多数学生的情感共鸣,突破口在哪里呢?全文共两段。第一段是由“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领起的。“泛滥”二字表示作者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表现了一种激怒狂放的感情。正如歌词《心雨》中说:“我的思念就像是决堤的海。”于是列举大量东北原野的家乡景物、特产,就有了依据,有了着落。因此,对“泛滥”的理解就是教学本文的突破口,也就是本课教学的“课眼”。抓住这个“课眼”,学生才有了与文本进行沟通的可能。“那田野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个性解读文本.重构文本.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下面就以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为例,浅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个性解读文本,重构文本,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下面就以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为例,浅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饱含着深沉爱国热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已久的民族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作者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他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是一种人类具有的共同性的美好感情。而作者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广大的关东原野是他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本文是一篇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同时因为其语言的凝炼、优美,又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其中,"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指导。笔者认为,要想读出作品应有的味道,其关键点是深入理解文本,对文本内容以及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发现与挖掘。下面就如何读好《土地的誓言》一文谈谈我的几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7.
《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情感,是本文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散文形散神聚,所以教学时更强调悟,就是要读懂作者的心,要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作者对话,要求学生要对出作者的动作、表情以及情感的变化。为此,我按三个环节预设本文的教学思路:用心诵读、用心聆听、用心抒写。  相似文献   

18.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文,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为了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是教学难点。教学这篇课文,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三个板块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板块一】循线导读——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为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在课文的题目及第1、5、7、8自然段,西雅图酋长都旗帜鲜明地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版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情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语言训练体验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借助想象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月亮湾》一课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引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海洋里徜徉的。一、以情激情,引领学生探求情感阅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基础、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和智慧的产物,不但要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