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形成在于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多数网民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公共话语平台,网民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和疏通;网络管理体制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需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治理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进入到以建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仍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喧嚣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频遭诋毁、社会文化领域的思想混乱等挑战。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西方"西化""分化"图谋、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不断、网络时代信息掌控难度加大、宣传舆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通过设置科学的话语议题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要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要加大对外传播中国最美声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魅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现状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由于网络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使用不当等原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监督是我国反腐败的新利器,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应有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制约。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网民方面,适当施加舆论压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网络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密切对外合作;政府、检察院方面,积极健全监督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立法机关方面,着力加强法律研究,健全反腐立法。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5):119-124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开辟了人类交往的新空间,拓展了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场域。人在哪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我国网民已经达到9亿多,虚拟的网络已是人们生存的新领域,因此网络也就成为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合理有效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增强网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党和国家意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在2008年底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庞大的网民群体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现行立法对网络管理、网络服务方式和手段的规制远远滞后于网络在我国的飞跃式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主要法律问题,并就完善相关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暴力是社会舆论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在于相关法律规制不健全,网络媒体自身有局限性,网民理性的缺失,网络管理把关的缺位以及政府疏导的不到位。有鉴于此,我国政府须进一步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发挥"传媒把关人"的作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从而有效的解决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校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结构出发,从传播过程、传播体制和传播环境结构出发探索新时代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路径。新时代下维护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应构建完善的领导机制,推进安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提高信息价值质量,提升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质素与能力,以应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回应新时代对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网络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管理创新极具意义,而网络也正日渐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场域之一,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培育公民意识是规范网络管理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双效之举。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具体可从完善以网络公德文明为基础的认知机制、健全以明晰网络权责为核心的规范机制、构建以网络民主参与为趋向的导向机制、推进以网络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制约机制四个领域入手,以期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构建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网络控制力,提高网民的信息素质,改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民身份是网民概念的核心要素,应保障网民在网络活动中享有公民权利。随着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国家公民身份的权利和义务均在网上拓展。创造活泼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和法治网络空间,均需激活广大网民的积极国家公民身份。网民的国家公民身份面临网上的消费主义影响、缺乏闲暇、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培育网民的积极国家公民身份的途径包括:增加公民的闲暇时间,完善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机制和公民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与发展: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与发展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可以从理念与内容、体制与机制、方法与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保障措施有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生存主要指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世界存在着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由此,作为从技术到思想、言行方面都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大学生,其思想必然深受借助网络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回应网络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必须从革新观念、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等方面做出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当代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对于网络的认可和使用已不断深化,大学生网民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文化霸权作为全球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柄双刃剑,它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我们集政府、学校、社会和网民之力,共同抵御网络文化霸权,实现理论创新、技术攻坚和素养提高。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校园网络平台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高校网络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网络道德规范,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中网民社会正义感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正义感存在区别与联系,通过探讨网民社会正义感的内涵、载体、内容、表达方式及影响,认为积极引导、调适网民在网络中社会正义感的运用,有利于促进网络管理,增进社会个体的民主意识,保障社会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是指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有效预防和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管理能力和意识形态体制机制的治理效能这三方面能力。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学理研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将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转化为意识形态治理效能,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构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全面推进、开拓创新到发展完善的过程,为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形成了根本制度以上率下、具体制度顶天立地、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相辅相成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把巩固根本制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固本培元的首要工作,把健全体制机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辨证施治的根本保障,把制度执行的力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务实笃行的衡量标准,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