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思想品德教学尤其在复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懂而不会"现象:学生能够听懂教师讲述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看似清晰明了的问题,学生要么感性说理、直白表达,要么牵强附会、点到即止,要么答非所问、表述无序。请看下题:2014年上半年,有关某市汽车即将限牌的谣言四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引发恐慌。少数  相似文献   

2.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通过有效的问题和条件激活学生思维,逐步把凌乱、无序的知识“串联”起来,学生从一维空间走向二维空间的探索,让无序的思维逐步变得有序,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是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多种数学能力复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开放,而且富有挑战性。实现了将定义性的知识教学转化为思维推理的过程,体现了重视代数和几何领域的沟通,重视学生的数学交流,重视学生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自然课中学生的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自然课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这些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再加上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课堂中呈现个体之间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这对那些追求让学生"整齐划一"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次挑战.探究活动中要体现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能乱而有序、乱得其所,我们绝不能因为怕乱,而挫伤孩子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是紧密相连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有效表达,学生能否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从他们的数学语言上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有时候,我们会在观摩学习时听到其他教师这样感叹:"这个班的学生说得真不错,很有条理,头头是道的。"诚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这样的发现:当教师让学生"说"的时候,有的人就能够用清晰、精练的语言准确表达,有的人说得要么冗长乏味,要么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述自己的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俗话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书面表达教学愈加受到重视。但英语的书面表达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单词量——这是书面表达有任何其他可能的基础,没有了一定的单词储备,一切语言表达都是不可能的;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法知识体系——这是书面表达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做支撑,学生的书面表达要么句型简单,只会用简单句,要么错误太多、漏洞百出;另外对学生具有的英语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书面表达地道与否的灵魂,缺少这种思维,学生就只会写出中式英语,对也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利用新近所学内容解决问题比较顺手,而拿到一个用以前所学知识或与书本知识关联不太大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我们平时解题思路均与本科内容有关——要么所学知识是最近所学,要么所用方法是本节课的内容,再难的问题都会有明显的"暗示",甚至还要加老师的提示,从而失去其思维的价值.甚至在授课时,老师在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下,想方设法堵住学生"出轨"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沈榴 《教学考试》2023,(13):48-51
<正>一、问题的提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培养物理观念,又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从“解题”逐渐转变为“解决问题”。物理是一门思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习题教学重视“大运动量”训练,而忽视思维发展,注重知识灌输,而较少考虑学生知识习得过程性的价值,导致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迁移,科学思维得不到提升,“听得懂,不会做”现象变得愈加普遍。  相似文献   

8.
力学知识复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高三复习的效果,如果复习过程中不注重思维阶梯的预设,则要么复习过于浅显,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要么思维跳跃性太大,容易给学生造成挫败感.现以圆周运动中摩擦力相关问题的复习为例和大家分享笔者的做法.一、简化情境,唤醒记忆表象复习教学之前,在学生的记忆里存在着"记忆表象".比如,如何判断摩擦力有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由来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知识集成化的表征工具,也是一种将分散、堆积和无序的知识按一定分类依据进行"分门别类",使其结构更加有序、更加归类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从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以来,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已成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掌握好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将思维导图理念运用于英语单词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其实质是数学家或者是数学教育家的思维成果,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数学家的思维、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追踪数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卢海兵 《物理教师》2006,27(5):7-68
高原现象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停顿现象,是思维发展中常见的量变过程,它正反映了思维发展的曲折性和阶段性,出现高原现象并不表明知识技能的掌握已达到生理限度,正相反,高原现象之后,成绩仍会有进步,有时进步还十分明显。因此,研究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对待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对搞好物理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对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教学对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就某类问题教给学生相应的"好方法",感觉这类题学生应该会做,但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答,而不是用教师教的"好方法"解答,结果是要么学生做不出来,要么做题过程很繁杂."教师的感觉"和"学生的实际"出现脱节,如何避免这样的脱节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案例一道三角函数求值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李媛 《考试周刊》2014,(79):42-43
<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生成是永恒的,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学会经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原先的预设被打乱,需要教师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去应对。同时要认识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许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即时利用,  相似文献   

14.
质疑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思维、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质疑环节几乎必不可少。但纵观很多课堂,教师要么想办法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喂"到学生的口中,学生被"傀儡";要么走流于形式的质疑环节,对质疑的内容不置可否,学生被"真空";要么对课文还没有基本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他程序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光是积累知识,传授道理,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能有效地创设教学中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将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系统中的思维定势、知识倾向、关系错位等,学生往往会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如认识问题不够深入、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这将限制他们的思考方式,造成他们数学反思能力的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并设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然而,从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典型的解题错误,要么是思维上存在漏洞,要么是对于解题技巧与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很有必要首先从这些错误的纠正着手.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且让知识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容易犯的一个最为常见的错误就是,在面对具体问  相似文献   

18.
在物理教学中不应该交给学生过多的"二级结论"、口诀、特殊的精妙解法,而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习得通识性的物理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9.
高三生物复习是知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在第二轮复习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答某些试题时,会"一错再错",这是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所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应该通过建构知识网,夯实基础知识,通过概念模型转换促进知识的透彻理解,通过曲线图来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教学除了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数学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严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些看似简单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认识来衡量学生的认识,认为这些知识是"显而易见"的,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教学问题.一、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知道,掩盖了学习中的过程性思考案例1 已知|a|=2,|b|=3,求a+b的值.这是一道初一有理数加减法运算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