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寒梅 《文教资料》2012,(27):60-63
曹禺早期戏剧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历来被认为借鉴大量基督教神学观念,执着书写人性与人生悲剧。笔者认为这三部戏剧主要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与本罪、社会性的罪、苦难与救赎等方面关注着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2.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更改为"污染环境罪",并通过2013年以及2016年的司法解释对于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明确。但是从目前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上看,关于行为人的罪过形式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主观要件规定并不明确,《刑法修正案(八)》及其司法解释中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规定存在冲突,导致司法适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认定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这次介绍的是《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新牛津》)。《新牛津》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8月推出的一部新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取得该词典的重印版权,于2001年4月重印出版。这是一部大型单卷本案头词典,大16开,词典正文2152页,篇幅为400万英语单词(大约相  相似文献   

4.
关于夏目漱石《门》和《心》的研究,向来以前者的宗教性和后者的精神性伦理性研究居多。对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则多以共同性为纽带。特别是其共有的"罪意识"。两作品各作为夏目漱石两个时期三部代表作的终篇,在总结对比两时期的作家意识转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关于〈门〉与〈心〉的"罚""罪"意识》中,讨论过"罚"、"罪"意识的问题。基于此,通过精神分析与物象分析,进而讨论两部作品中"罚""罪"意识所透露的告白性。  相似文献   

5.
《认罪书》是一部关于"罪"与"认罪"的作品,金金是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小说情节的穿针引线者,金金的身份是十分特别的,在小说中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变化的,经历了自我主义者—复仇者—揭秘者(忏悔者)这几个阶段,金金身份的变化是小说的关键,其带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Woman,1969)是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小说,经常被人称作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这个"虚构"的故事发生在1867年莱姆·雷杰斯小镇,即维多利亚时  相似文献   

7.
歌剧《魔笛》创作于1791年,歌剧题材取选自当时的诗人维兰德(ChristophMartinWieland,1733-1813)所编辑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的《璐璐或魔笛》(LuLu,OderdieZauberflte)。该剧于1791年9月30日首演,莫扎特亲自担任指挥。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歌剧,也是莫扎特最动听、评价最高的一部歌剧,除了"伟大"一词,很难用其他词语来形容《魔笛》的成功。瓦格纳在提到莫扎特时说:"意大利歌剧倒是由一个德国人提到理想的完美之境的。"加之《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成熟时期、用自己本国语言所创作,赋予了这部作品非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雪国》看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给日本文化贴上了"耻感文化"的标签,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与西方在"罪感意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想要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罪感意识",必须从日本文化的土壤出发。川端康成是一位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或许可以展现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罪"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与各国教育体制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rd National Systems of Education)是一部比较教育巨著,于1988年由曾经出版十卷本《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而在国际教育界倍受推崇的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井将书名改为《最新世界教育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0.
同样作为挪用型犯罪类罪的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挪用公款罪并没有将"借贷给他人"规定为客观方面,仅仅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是其行为方式。依据之前《贷款通则》的规定,公司、企业间相互借贷行为本身违反了金融法规,是一种非法的金融业务活动,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因此挪用公款罪中设置了与"挪用"并列的"借贷"行为。在前置的《贷款通则》和《放贷人条例》作出修改的情况下,挪用资金罪的设置应当删除"借贷给他人"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内习作"首次出现在1992年的教学大纲中,"课内外作文"首次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两个词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使用。"课内习作",就是在课堂  相似文献   

12.
安宇教授、沈山教授合著的《运河文化景观与经济带建设》2014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2005年8月版)、《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战略》(2009年3月版)之后的又一部文化研究力作。这三部著作分别从点(城市)、面(区域)和线(运河)的视角探讨文化战略问题,构成了和谐社会建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的刑法规定对考试作弊行为虽有一定打击,但存在较大缺陷,满足不了日益猖狂的考试作弊现象。《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考试、答案罪,代替考试罪,有效地弥补了刑法的漏洞。但这三个罪名在法律用语的明确性以及此罪与彼罪的关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依据《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前后的刑法规定,结合当前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对我国当前刑法对考试作弊系列行为的规制进行简要评析,以期为该类罪名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距今二百三十四年前(乾隆十二年,1747年)脱稿的《西宁府新志》是青海省现存的最早一部地方志。在它以前,虽然有过[明]刘敏宽与龙膺撰《西宁卫志》,(清)苏铣撰《西宁志》或《西镇志》、(七卷,顺治十四年刻本),但这两部书现在巳找不到了。因此可以说《西宁府新志》是青海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了。从内容的丰富和编纂的完善方面看,它不愧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为明末清初(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时的青海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当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对于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虐待罪的修改问题有了最终定论。其规定,将《刑法》第260条"虐待家庭成员"之条款后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从而大大扩大了该罪的适用范围,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针对此问题作出相关阐释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关于此罪的立法完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又到岁末年初,电影院里的硝烟照常弥漫,一年一度的"贺岁片"大战按时上演。不管你是口水还是赞美,"走下去,活下去",就如《一九四二》海报上的这句话,电影和靠着电影吃饭的人,都得这么过,区别就是看谁笑在最后。两年前一部贺岁片《2012》,让地球人惶惶不可终日到如今,还好2013年按序到来,让我们更有充足的理由"贺岁",人类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世界末日"嘛。起源于香港的"贺岁片"这一概念,到现在已经三十来岁了。正值"中年",本该混得风生水起,只是这些年里,电影发展迅猛,类型层出不穷,当初一片贺岁的盛况早已不再,剩下的只是导演、演员、投资人可怜兮兮的目光,用尽各种招数,指着一年里最后这一票生意,能卖个好价钱。2012年末的"贺岁档"更是"挤爆了头",院线排片档期之密集,完全和壮观的春运有得一比。据统计,2012年贺岁档将有五六十部影片排队等着上映,其中《一九四二》《一代宗师》《无敌破坏王》《十二生肖》《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3D)等十余部影片都堪称豪华巨制。和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一词出自弗·恩格斯(Frederick Engels1820-1895)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恩格斯这部著作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科研生产的实际,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唯物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然后在我国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罪名。然而立法对于该罪主体进行了概括性表述,以至于司法实践对该罪主体的认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从立法原意、受贿罪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看,"近亲属"应限制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内;对关系人应联系相关因素进行动态认定;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仅包括四类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也应当纳入本罪的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的本体性质(也就是《文心》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的问题对于挖掘《文心》的真正价值,探讨刘勰撰写《文心》的初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认为《文心》是一部"写作指导"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文学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20.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