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3.
古人很早就懂得用人所长的道理。《史记》中记述了刘邦的一段话,总结他之所以成大业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无数历史经验说明,凡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都能正确地用人。从当前情况说,一个单位能否取得较大成绩,关键也在于领导者能否用人之所长。为此,本文简要介绍用人所长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西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勋最为卓著。司马迁说他“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①刘邦对韩信的才干和功绩曾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韩信为“人杰”,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②。在楚汉相争中,韩信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东汉王充说:“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奇,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  相似文献   

5.
秦亡之际,“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战胜了“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项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原因何在?刘邦曾自我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我们认为,善于用人确实是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刘、项的用人得失作一番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楚汉相争成败之因。一、唯才是举和苛礼唯亲的用人原则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是尚礼行,还是赏功能;是唯贤,还是唯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用人原则。楚汉相争中,在用人原则上,  相似文献   

6.
“吾不如”     
戴荣里 《老年教育》2011,(10):20-20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段话可以说是刘邦知人善任、一统霸业的重要经验总结,其中的“吾不如”既坦露了刘邦得天下后的愉悦心理,也彰显了他当时谦虚大度的态度,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8.
运筹帷幄     
[拼音]yùn chóu wéi wò[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释义]"筹"的意思是筹划、谋划;"帷幄"指古代军中将帅用的帐幕。意思是:在帐幕中制订作战策略,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不无自得地说:“夫运筹帷崛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战必胜,政必职,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职天下也”~①单从这段话一般人可能认定刘邦有求贤似渴之心,虚怀若谷之魄,实际上,刘邦有较强的猜忌之心,他所称许的这左臂右膀,韩信被强加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今后世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良相萧何虽得以善终,但他为保全名位而屈身事上,从家人、家产的丧失到买地自污,用人格上的自我侮辱来委曲求全,让人觉得窝…  相似文献   

10.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11.
度量     
生活中的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让我想起这么两个人:留侯张良,淮阴侯韩信。他们凭借宽广的度量包容了屈辱,忍受了粗暴,也得到了福祉。张良,曾有博浪沙中狙击秦皇帝的风光,也有更名亡匿的困厄,更是得到高祖的极度赞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相似文献   

12.
杨建 《考试》2007,(12)
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学生亦灿烂鲜活如诗。近两年来,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研《课标》之理念,以诗歌的形式教书育人。吾手写吾心,吾笔抒吾意,并在课堂上不时以自己所写的诗歌(实为"打油诗")与学生对话,以期塑学生之德、砺学生之志、睿学生之智。现将情况择其一二,与同仁交流。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励学生爱学习、爱语文,把书籍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以读书为乐事,笔者写了《伴书一生》:"生不用封万户  相似文献   

1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①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相似文献   

14.
澄子亡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选自《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宋国人澄子丢了件黑色衣服,就到路上去找,迎面看见一位穿黑衣的妇女,便上前拉住不让走,想要抢夺人家的衣服,那女子自然不  相似文献   

15.
运筹帷幄     
[拼音】yùn chóu wéi wò [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6.
合作1     
去年六月某日,欢欣达旦.作此篇乃回顾为老妈庆生日之情景,此乃吾与老爸之"天作之合"也  相似文献   

17.
高平王粲     
余锡宝 《当代学生》2011,(12):36-37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  相似文献   

18.
自「九一八」国难发生以后,吾国民众,尤其是智识阶级,莫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几有与汝偕亡之痛,于是排仇货,绝交谊,以示民心之未死,冀仇人之自觉。荏苒至今,虽民气之激昂已不如前,吾教育界同人良知尚在,当不至泄泄杳杳,与一般民众同其麻木也。故有人以为教育界之赴日考察,不啻化敌为友。重修旧好,吾则未敢以此度君子。盖关于科学之研求,教育之观摩,可以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其事果有益于个人国家者,何妨含垢忍辱以为之。虽然,事有非如此简单者,日本自强占吾东北四省  相似文献   

19.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相似文献   

20.
<正>"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这是中国古代名著《小窗幽记》中的一句,意为: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时降下的雨水。此句颇含深意。比如说做事,若三心二意则如"取凉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则如"清风之徐来";又如为人处世,处心积虑如"汲水于井",泰然处之则如"时降之甘霖"。意言于种种,生发于处处,强求之不可为,不若顺其而自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